分享

学术文萃| 张伯江:语言主观性与传统艺术主观性的同构

 杨柳依依bnachr 2018-02-03

语言的主观性问题,是近年来语言学上的研究热点,汉语被认为是主观表达非常强的一种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文章从一个微观的考察入手,讨论戏剧化的语言对生活语言乃至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影响。文章认为,汉语的主观性不是个孤立的现象,它实际上是汉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具象化的表现。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绎语言结构与其他文化现象相互影响的痕迹,用语言学的证据印证文化表象背后共通性的存在,为进一步揭示文化特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从中国京剧的出戏和入戏说起

京剧在19世纪和20世纪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京剧的艺术语言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习惯。

文章指出,入戏是世界上所有戏剧共同的艺术追求,出戏则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出戏是靠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显示的,同时又深深影响了京剧的语体特点,对生活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从京剧语言最典型的出戏语言表达法入手考察,然后讨论隐性的出戏表达法,进而讨论它对普通语法结构的影响。

“自报家门”是最明显的逸出剧情之外的语言,一般是在一个人物首次出场时,不进入剧情,而是面对台下的观众说一番话,内容主要是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以及当前所处的情境等情况。

文章再以“打背躬”为例,打背躬指的是在剧情进行过程中演员暂时脱离剧中情境而转过身来面对台下观众说话的情形。打背躬可以说是一种内心独白,但与西方戏剧传统中的内心独白有所不同。西方话剧传统的内心独白是入戏的,而京剧的打背躬是具有出戏性质的。出戏的标志之一就是切换为第三人称。


二、从京剧人称表达的语法特征

看出戏和入戏的融合

语法学上把居于一个语法位置上指称同一个事物的两个名词相邻的情况称作同位现象。京剧中这种用同位方式组合而成的短语用得特别多,不管是话白还是唱词里。文章指出,相比于小说、散文等一般文学语体,京剧里同位短语出现频率高得多,且集中几种类型里。

文章认为,京剧里每一个同位组合都是一种阐释,是演员向观众做阐释。由于演剧是口头艺术,人物关系交代一次未必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多借助同位短语的阐释功能,就可以让观众多些机会记住人物关系。以下第三人称的例子就是以阐释关系为功能的:

大奶奶,您赶紧找您兄弟田伦,求他写一封求情的书信,咱们好打上风官司呀!(《四进士》)

这种阐释显然也是说给观众的,可以说是既在戏中又在戏外。演员有必要随时向观众提示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人物关系,入戏和出戏的效果可以说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这种阐释不仅可以是必要的关系性交代,也可以是说话人的主观评价:

刘备:唉,实指望与二弟、三弟报仇,杀得东吴堪堪大败,不想中了陆逊小儿用火之计,烧孤连营七百余里。因此兵败白帝城,身染重病。(《白帝城》)

由此,文章认为,京剧语言中如此偏爱同位短语,是因为它是京剧这种艺术形式入戏出戏自然融合这种艺术特点的必然结果。


三、戏剧化语言研究的理论意义

文章认为,聚焦于京剧语言中的同位短语,观察出戏与入戏相融这一戏剧特点在语言结构中的凝结,看到的是开放式的戏剧理念与自由化的名词组合之间深度的吻合。

文章认为,“戏剧化的语言”这一语体视角,可以解释汉语的同位同指组合。汉语的戏剧化表现,不光在句式上,也在短语里;不光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化特征,还有民族性特征。具体来说,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组合的同位表达法是来自近现代京剧艺术的影响。这项研究在语体研究中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语言系统之外的艺术门类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另一方面,主观性的表达理念和主观化手法的使用,其实是贯穿于中国多种传统艺术门类里的。中国文化的主观性特征贯穿在不同表现形式中,文章认为这些表现形式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由此看中西方的主观和客观,在西方文化中它们是两相对立的分立概念,非此即彼;而中国文化中固然也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包含关系,主观包含客观。就是说,客观区别于主观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文化里的客观表达总是同时表达着主观意义。

文章认为,孤立地成立于个别门类的特征揭示,在宏观的文化研究中终究意义有限,我们应有意识地寻找具有跨门类共性的特征,这样的特征才是对于文化研究具有深刻认识价值的所在。“主观性”是贯穿于中国语言、绘画、戏剧等不同文化艺术形式中的一个深层次的特征,这种跨门类共通特征的揭示有助于在民族文化研究中力避外来视角,在论及自身文化个性时更加自信。

强化文化自信,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而根本目的是“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文章认为,所谓标识性概念,应该是深刻反映传统文化内在特征的,同时体现现代学术价值的重要概念。提出和设立这样的概念,一是揭示贯穿于不同门类文化载体间的共同特征,二是寻绎不同门类形式之间影响与渗透的规律。文章从一个具体现象入手,观察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主观性特征与民族语言主观性之间的联系,进而指出艺术语体对生活语言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就是“主观性”这一民族文化特征。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3期《语言主观性与传统艺术主观性的同构》,张赛/摘编)

(作者: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