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媒介角度分析人工智能

 石开九穴新闻学 2018-02-03
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被称为科幻电影里程碑的《2001太空漫游》又不出意外地再次被搬上了银幕,这部50年前的片子用一种哲学式的讲述方式展开了故事,而除了大的宇宙与人的故事,电影另一个核心故事即在人与机器间展开——飞向木星的载人飞船基本完全由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驾驶,它有情感会思考出厂来从未发生过错误,但由于此次人类指令下达矛盾,为了按照程序达成目的,它不得不舍弃第二个设定,坚持到达木星并试图杀害飞船上阻止飞行的宇航员。5、60年前正是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并第一次引起热潮的时候,而今年初人工智能AlphoGa大败李世民则再次让几经沉浮的人工智能重回大众视野并引热议。
有人惊叹于人类技术的进步之快,有人憧憬未来人工智能会给生活带来多少便利,有人担心被人工智能给抢了工作,还有不少人陷入了对这项新技术的恐慌——会不会像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里说的那样,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结果,甚至可能拥有自己的思维后并反过来统治人类。读过《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后,我对此次事件从媒介技术层面上有了些理解也有了些更进一步的想法。
一、人工智能再次兴起并非偶然
先从人工智能说起,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引用百度百科“人工智能”词条]。
其实人工智能离我们并不远,苹果手机的Siri、无人驾驶、清洁机器人这些实际都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尽管技术还较为低级。
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尽管不是传统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媒介,但从麦克卢汉《认识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可知:媒介可以是涉及生活中的一切,只要其作为一种感官体验或者思想表现而使人体实现其延伸它就是媒介,因而我们也可以从一定意义上将人工智能视作一种媒介。而人工智能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年再次掀起热潮实际上起起伏伏60年,而今年绝非偶然: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出现及成熟运用使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引用自《人工智能究竟是技术革命还是社会革命》张天雷,InfoQ],而随着近十余年来人们对于低级人工智能的运用,社会各领域都逐渐认识到人工智能的社会及商业价值,这项技术的兴起既有了技术上的支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求,从第一章《媒介形态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并非偶然,这项技术也有理由和动力进一步发展下去。
二、人工智能带来的绝不仅是技术革命
社会和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它也会如其它媒介一样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甚至点滴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在书中第五章《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的文化背景》中以电视为例向我们证明了,媒介绝不仅在媒介间作斗争还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作斗争,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不同于广播带来的丰富的联想性,单一性的电视画面使得人们的时间被不需要多加思考的欢乐充斥,而运用媒介的人为了使得电视夺取更多的视线,不惜通过乌托邦式的内容来吸引群众,致使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民众都生活在被电视营造的所谓美好社会环境里。
而无疑人工智能给各行各业带来技术上的大变革的同时也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教育、医疗、家庭等方面发挥作用改善民生,利用超级计算机、机器人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军事领域人工智能也可能成为新的武器[ 整理概括引用自《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企业,军事的影响》,知本咨询]。
而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应对这场由技术蔓延至整个社会体系的革命,下面从媒介角度做一定分析。
三、人工智能该如何延伸人类的神经系统
从媒介角度我们不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从科技层面上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再回到新媒介的出发点和本质来看看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应用人工智能。
其实每一项媒介技术一旦顺应时代发展和需求诞生就皆有好坏,都不能一拍子打死,不论是纸张、广播还是电视的发明,人想运用技术做什么又想怎样用这项技术于社会将会决定技术影响的好坏,在第一章中我们就知道了率先运用技术的人至关重要,需要对技术进行评估和管理,以求更大地发挥技术的好处规避坏处。人工智能也只不过是一项新的媒介技术,只是不同于以往人们对其它感官的模仿和延伸如对眼睛对耳朵的延伸,此次模仿延伸的是人类神经系统,是人类最高级的、可控制其它感官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赖以学习进步思考和生存的根本,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将人类的智慧延展到人类难以触及的地方如微血管诊疗等地方或者解放重复的劳动力如无人驾驶等的确不错,但一旦由于不加管理压制地滥用人工智能,而使人类学习思考的能力因不加运用而被被动剥夺甚至超越时,人工智能的功能或许就已偏离其最初延伸的初衷了。

总觉得50年前的电影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从人猿到人的300万年间,尽管人类在知识和技术上有了巨大的进步,甚至开始探索宇宙,但是面对猿人曾面对过的同一块黑石也仍然无知如婴孩——人类仍然无知,对宇宙对知识技术仍需谨慎敬畏。同是一项新的甚至给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革命的人工智能需要被谨慎对待,至少在它发展完全成熟时,只有当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后再开始谨慎使用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