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etrics666@sina.cn 对很多女性来说,朋友圈最“拉仇恨”的帖子,就是吃吃吃,买买买。而更拉仇恨的是——吃吃吃,买买买–然后不经意的一句:P.S.老公掏钱。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人家老公可以允许老婆为自己花那么多钱? 消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决定之一,家庭消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 家庭是如何做这些消费决定的呢?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家庭是以整体存在的。一家之主了解所有人的喜好,然后他/她以家庭为单位,为每个人的消费作出最优解,之后所有人一一执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家庭中的消费构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主要是夫妻间的博弈。 * 那是什么决定了博弈的结果呢? 经常听到一些姑娘说,要想得到丈夫的心,必须要好好地打扮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代人也一直抱着,一定要有经济收入,才能有家庭地位的观念。这些说法都侧面地反映了博弈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夫妻之间的博弈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研究还发现,对女性来说,结婚的年龄,嫁妆的多少,以及结婚时的受教育水平都决定了女性的基本博弈能力。 在传统的家庭构建中,户主一般为男性,女性的博弈能力相对较低。这主要反映在女性对家庭开销以及时间支配的决定权比较小。很多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家庭中女性博弈地位提高的话,该家庭会增加对子女的投资。这是因为女性对公共用品有比男性更大的偏好,而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公共用品就是子女。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上讲,这对社会发展有很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扶贫资助政策时,也倾向于把资助款直接交到女性手中,而不是交给所谓的“户主”。 家庭中的博弈除了消费品以外,还包括时间的分配和生育意愿。其中生育意愿除了和丈夫博弈之外,往往也包括和婆婆之间的博弈。研究表明在婚姻中,女性的生育意愿往往低于丈夫1-1.5, 表明家庭中究竟生几个小孩,也往往是双方博弈的结果。 家庭暴力同博弈能力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研究表明女性参加工作,长期来看能减少实际被家暴的概率。但研究也发现,女性的工作参与会给家庭产生一定的不和,甚至提高了短期内被家暴的概率,但长期来看却对提高自身家庭博弈能力,降低家暴概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对提高下一代的教育、健康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认识到“家庭并不单是一个个体”对政策制定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上文提到的对家庭的补贴,是直接补贴给户主还是给母亲?要提高弱势方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收入并非是唯一有用的做法。很多研究发现,明确女性的产权继承,对离婚法条例的明确执行,都有利于女性的婚内安全,对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安全保障带来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可能会说,现今的中国社会并非如此。女性在家庭中的博弈地位是相当得高,尤其在城市。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中国家庭只是把婚后博弈提到了结婚之前,以提高自己的基本博弈地位。在一个对女性婚内利益相对保护不完全的社会(比如缺乏严格的反家暴法,对离婚和子女抚养费无法严格执行等),婚姻本身就会降低女性的博弈能力。加上婚内劳动很少被承认,在牺牲了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以后,自然博弈能力就下降。所以女性需要在婚前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基础博弈地位。我们经常能见到女方要求在婚前房产加名字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单一,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由于可预见的婚后博弈能力下降,女性只有通过提高婚前的基础博弈能力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撇开经济学的理论,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婚内博弈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婚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二战结束以后,大部分国家的婚姻模式进入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特定的伴侣关系。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多亚洲国家鼓励女性也参与工作以推动各国的经济发展。当稳定的伴侣式婚姻受到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等的冲击时,人的行为就会相应地作出反应。 在现今社会里,女性需要工作,在家庭中的角色自然也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内部的分工、消费的分配都有了脱离原本伴侣式婚姻的需求。在新的社会规则形成之前的转型期,很多决定都需要双方沟通来完成。因此家庭博弈的过程对处在变动中的婚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如同你和单位签了雇佣合同,明确了年薪和工作时间。但具体安排什么工作、如何绩效考评、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工作,多是无法在合同中明确,而是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具体沟通调节得到的。 当婚姻关系逐渐从伴侣式进入个人主义的时候,无论男女,都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需求,而不仅满足于合二为一的家庭整体,博弈的存在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博弈的结果从整体经济效用上来说可能不如单一的家长制的家庭模式。但在个人主义的需求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博弈就变得很重要了。这种个人主义的诉求,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牺牲自我而达到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所以政策上来说,在新的稳定的社会规则形成之前,让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在婚姻内有相应的博弈能力,这不仅是有效的,也是有一定公平性原理的。在认识性别差异和两性在家庭中的作用的区别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保护,让弱势方在婚姻内能有同样的话语权,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