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久入络”是叶天士医案中常用的一句话。 照一般的说法,“络”浅而“经”深,怎么病久反而入络呢?叶氏认为:疾病的初起,病邪多侵犯气分,经主气,所以说“初为气结,在经”;病进一步发展,则侵犯到血分,络主血,所以说“久则血伤,入络”。关于先气病、后血病的说法来源于《难经》,叶氏把它结合到经络、营卫,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发挥。 《内经》论疾病的浅深,分“孙络”、“大络”、“经脉”……逐步深入。叶氏所说的“病久入络”,意义有所不同。关于络脉的概念,早在清初医家喻嘉言写过一篇《络脉论》,他说十二经生十二络,逐级又分出“系络”、“缠络”、“孙络”,愈分愈小。稍大的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小的分布到皮肤,卫气所主(见《医门法律》)。这里也是说的络浅,经深。 那深部是否也有络呢?络脉既然是愈分愈小,漫布全身,体表有,内脏也有;浅部有,深部也有。叶氏所说的络,似应从这一意义来理解。 《内经》说过:
这一论述给叶氏以很大启发,在医案中多处加以引用,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结合辨证,将络脉的概念更具体化了。他认为“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但病在哪一部分的络,则还要根据病情作出具体分析。如叶氏论
他还细分“脏络”和“腑络”。如
叶氏讲了这许多“络”,是否真像徐灵胎所评的“专以络字欺人”呢? 似不能这样简单看。叶氏以“络”来辨证,同时也是以“络”来施治。例如对“中风”一证,以往常以为,风从外来,因而多用祛风一类药。叶氏创立了“内风袭络”说,用滋液息风、濡养营络等法取效,就改变了这一情况,在中风辨证施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对温热病,叶氏提出“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的说法,这是《温热论》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张本。 叶氏在张仲景用鳖甲煎丸治瘕、疟母的基础上,发挥了治络法,攻积除坚,多采用虫类药,说“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又从旋覆花汤变化出“辛香入络”、“辛润通络”等法,以治痛证等。这说明,叶氏的“络病”说,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叶氏还很重视奇经八脉理论的运用。认为奇经与络的关系密切。“通络兼入奇经”,两者有它的一致性。 通络怎么兼入奇经呢? 这里有个对奇经八脉的理解问题。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这八脉,在《难经》中首次作了综合论述,说它们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如湖泊之于河流。奇经联络各经脉,可说兼有络的特点。阴维、阳维,联合阴经或阳经,《难经》所谓“维络于身”。阴蹻、阳蹻,是从足少阴、足太阳分出,本身就可称作络。叶案中就有这样运用的例子。如说:
又:
前一例,后胁及腰胯痛兼恶寒,故从阳维论病,用药以温阳为主;后一例,为阳浮不交于阴,故从阳维、阳蹻论病,用药以养阴为主。前方,鹿角能温阳、活血、化瘀,可认作是“通络兼入奇经”的代表性药物;小茴香、当归、桂枝、沙苑蒺藜,均是叶氏作为通络的常用药。后方,蚕沙、萆薢则祛风湿以通络。维脉、蹻脉均行于下肢,故肢体病痛常从两脉论治。 叶氏所说“病久入络”和“通络兼入奇经”之“络”,不是指外部的浮络,而是指内部的络,是关于脏腑经脉的深层概念。 南岛按:李鼎先生本文介绍了清代医家叶天士的观点——病久入络,并且明确地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内部的络。我曾在《灸进去还上火?可能是有人骗了你》一文中,引述了叶天士“病久入络”的观点,并且说:
加上李鼎先生本文的论述,我们对临床施灸,取效快慢的几个关键点把握,会更准确。 在《无为灸:道、法、术、器》一文中,我指出对于偏血分的病,亦即病处固定不移的病,可以在任督二脉上就近取穴施灸。这个做法,其实隐含了两重深意:一是病久入络,此处的络是身体深部的络脉;二是由奇经八脉入手施灸,艾热通过奇经八脉,更容易抵达深部的络脉。 另一方面,在施灸时,灸师能否保持专注,对艾热能否深入被灸者身体,有关键的作用。施灸者如果一直走神,即使灸的地方不烫,被灸者的体验也是很糟糕的。而一定施灸者凝神静气,将注意力灌注进去,被灸者的灸感也随之不同。 综合起来说,面对病程较长、病位较深的病人,临床施灸,要快速起效,有三个要点:
谢谢你看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