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维仁画家 融会贯通 探本溯源

 墨兰之天 2018-02-05

吕维仁

【艺术简介】

吕维仁,1968年出生,安徽淮北人。2011-2012年入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高研班程大利工作室,程大利入室弟子。程大利工作室画家、安徽美协会员,安徽书协会员。中国工艺美协会员。中国煤炭美协理事。北京天都艺苑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画创研室主任。中国国画院安徽分院院士。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台湾南菁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莆田湄州书画院顾问及安徽分院院长。

【主要展示】

2000年花鸟作品入选第六届安徽省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2001花鸟作品获全国“晋煤杯”建党八十周年书画展金奖。

2003年花鸟作品获全国“双申杯”书画艺术展优秀奖。

2004年书法作品入选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2009年花鸟作品入展第三届安徽美术大展。

2011年至2012年山水作品参加国家画院学术展。

2014年山水作品入选国家画院建院十周年成果展。

2014年山水作品参加中国传媒大学文学艺术院学术邀请展。

作品多次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幅作品被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并出版《吕维仁山水册》、《吕维仁花鸟画册》。

现为:福建省德化宏晟陶瓷有限公司专职画师。

学画心语

吕维仁

得到程大利导师的亲授指导,在中国画学理方面,先生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梳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导。中国画之高深,望其项背而兴叹。先生悔之不倦,渐入门庭,窥其堂奥,益知画品为格,人品其乘,故学画者应更重修身,涵养性情,方达品物之妙。

庆幸之事,能入先生门下,得正路也。悟到了“意”、“境“二字。作为画者,先得心静,再心净,才生心境。在中国山水的画界里,实践这些谈何容易,为这些都是中国画积淀的精华的东西。跟随先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悟道的过程。画必有意,无意不成画。画意乃“意境”“意趣”“意气”“气韵”等,是中国画笔墨与形象之外的部分。

当今山水画的演变与变革,由于西化东渐,使传统中国画文脉的断代,还有一些相关传统笔墨的见解、分歧、争议,都是中国画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先生把中华传统文脉的继承,传统中国画的续接做为当下最关心的问题。强调多读书,看画论,提高品学修养,拓宽视野。如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文学理论的基奠抒发胸意之情。主张领悟“静、淡、慢”之意,做绘事心如止水,远离喧闹的环境,淡泊名利,不是一时之功。学古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心沉气静,慢慢习之。学习传统中国画,离不开对古人典型作品的精微体察和深入研究。古人的一笔一墨,一招一式,都要力争达到得于心,应于手。中国画强调笔墨,所谓用笔反复,中锋立骨,诠释张尽远所提出的“生死刚正为之骨。

学习宾虹君先生五字之功,宜于平、园、留、重、变,宜于用笔平,言如锥画沙,不平则挑剔轻浮;园言如折钗股,不圆则变生圭角,全无弹力;留则如屋漏痕,求其含蓄之美,重如高山坠石,不重则风吹落叶;变如锋有八面,“永”字八法。用墨之法分明,其要有六法,浓、淡、破、焦、积、宿。用笔之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是骨,墨是肉。笔贵遒练,屋漏痕,枯藤、坠石诸法,一波三折,以中锋出,笔笔送到,三笔求变。古人讲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话乃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画品于人品是一个大问题。自我感觉,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其一技艺高超,然后于文化涵养的博大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艺品。先生一文《关于画和画家》说的好,一是散淡、从容。二是有挑剔的眼光,永不满足,永远挑剔自己。三是有敬畏之心,感思之心,同情之心,处于大自然面前才能沉下来,坐下来。

学习宾虹君先生五字之功,宜于平、园、留、重、变,宜于用笔平,言如锥画沙,不平则挑剔轻浮;园言如折钗股,不圆则变生圭角,全无弹力;留则如屋漏痕,求其含蓄之美,重如高山坠石,不重则风吹落叶;变如锋有八面,“永”字八法。用墨之法分明,其要有六法,浓、淡、破、焦、积、宿。用笔之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是骨,墨是肉。笔贵遒练,屋漏痕,枯藤、坠石诸法,一波三折,以中锋出,笔笔送到,三笔求变。古人讲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话乃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画品于人品是一个大问题。自我感觉,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其一技艺高超,然后于文化涵养的博大这两方面的统一,构成艺品。先生一文《关于画和画家》说的好,一是散淡、从容。二是有挑剔的眼光,永不满足,永远挑剔自己。三是有敬畏之心,感思之心,同情之心,处于大自然面前才能沉下来,坐下来。

我很笨,但对中国画赤诚不变,砚边苦乐恍然已十二个春秋,以前的残枝俗墨,在先生的教诲指导下,渐入正道,从看古画、习传统。所谓“具古以化”,学习他们传统精华,在深入生活,描写生活,灵活运用传统发展规律。两年来,先生带领我们走过许多大山名川,教我们把大自然造化之功,寄托笔墨,抒发情感。明地理、道理,知画理。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无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气韵、境界是自然的流露,功夫在画外。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则如宋人郭若虚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传承传统,水墨流韵

有幸观瞻吕维仁先生的国画,深为吕先生的国画艺术魅力所折服。吕维仁的国画从山水到花鸟,从工笔到写意,无不浑然精绝,气韵生动。画家不仅多才多艺,而且艺术造诣令人惊叹。

他的山水画,峰峦繁密而浑厚,山溪高远而畅达,草木郁勃而华滋,笔墨流畅洞达,水墨阴阳分明,墨色澄澈清润,古法灿然,有着山高水长的雅韵,而充满静谧气氛的峰峦中似乎有着清亮的钟磬声和溪泉碰撞山石的淙淙清脆声在画间回荡悠扬。他的写意花鸟画,用墨珍惜练达,笔力精到,设色清雅平和温润,置陈布势张弛有度,疏大密小的经营使得画面空旷而寻味,简雅而超俗。他的墨荷不求形似,笔墨精熟,章法驾轻就熟,看似纵横涂抹,笔法散乱,实则皆有法度,其韵味清奇超逸,墨韵神采。他的竹石梅兰承继传统的笔墨韵味章法,内容疏远旷达,笔法简炼概括,虽然了了数笔,却蕴含着无穷的人文趣味。

可以说,吕维仁先生在国画方面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的山水画是纯水墨的,甚至连浅绛色彩都不设赋,从根基上继承的是传统的古代绘画语言和图式。从内容上看,他的山水画繁密而不拥挤。峰峦往往都是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有着崇山峻岭的高大险峻,也有着名山奇峰的巍峨崔嵬。其山势突兀森然,直逼苍穹,威严高大的气势令人高山仰止,不得不折服赞叹。山石皴法有牛毛皴、长锋折带皴法,山石瘦硬而清朗,纹理清晰而天然风化,阴阳面通过笔墨的浓淡参差强调,阳面清亮明净,阴面暗淡而苍然。树木是传统的技法,双钩描或剑脊法、圆柱法兼蓄并用,用染墨法点染树叶,形成枝繁叶茂,苍翠丰茂的郁勃之气。树身用古法皴擦,纹理粗糙有型,更有枯藤老树的婆娑之姿。溪流从巨大的山石夹缝中急湍奔泻而下,有高山悬壶的神笔之妙。用染云法和留白凸显烟云浩荡的雄奇奔放。

不同题材的山水画,其笔墨的韵致格法皆不相同。有些山水画用笔墨清雅淡奇,产生一种山岚雾气笼罩的艺术效果。有些在笔墨浓烈,山石层层皴染,以较重的笔墨表现山石的凝重沉雄。墨色越轻,其韵致越淡雅空灵;墨色愈重,其韵致愈浑厚雄强。

从整体上来观赏吕维仁先生的山水画,会强烈感受他的山水时空的语言和图式继承。我认为,他的山水至少承继了北宋的山水画的博大磅礴和元明清山水画的秀润清明。图式上多以高远深远构建,形成古意盎然,古法灿烂的传统山水画作。他的山水还有一些华润小品,构图简练用笔用墨苍劲朴拙,表达出简中出幽的艺术感染力。

吕维仁的写意花鸟画,古法参入其中,气正韵浓。从继承上来看,其写意水墨淡彩,有仿明初期人文画的风格,有朱耷石涛的疏朗清旷。也有郑燮竹石兰的技法和神韵。这些写意画,他都用笔用墨十分珍惜,笔力遒劲,线条挺拔,墨华绚烂,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出百看不厌的俊逸和隽永。墨的浓淡枯湿和破墨法运用娴熟精致,仅仅一片计白当黑的水墨洇染就营造出意味浓郁的人文精神境界。

吕维仁的水墨国画,内敛而不矜持,清幽而况味持久,如同复制的古代山水,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正是中国传统笔墨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