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花小鼠 2018-02-05

原文:[云林鹅]:《倪云林集》中,载制鹅法。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塞葱一帚填实其中,外将蜜拌酒通身满涂之,锅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鹅身近水。灶内用山茅二束,缓缓烧尽为度。俟锅盖冷后,揭开锅盖,将鹅翻身,仍将锅盖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烧尽为度;柴俟其自尽,不可挑拨。锅盖用棉纸糊封,逼燥裂缝,以水润之。起锅时,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以此法制鸭,味美亦同。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两。擦盐时,串入葱、椒末子,以酒和匀。《云林集》中,载食品甚多;只此一法,试之颇效,余俱附会。”

袁枚《随园食单》羽族单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随园食单》出版于清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因食单衍生的随园菜,被世人誉为中国的三大官府菜。袁枚在写《随园食单》时,那时还没有八大菜系之分,《随园食单》中的菜点以金陵菜为主,以及杨州、杭州、苏州、徽州,也有京菜、粤菜、和鲁菜中的美味;中国菜分类还有一种方法,宫廷菜、官府菜、私家菜、市肆菜、寺院菜,和寻常百姓家的家常菜。随园菜是在袁枚退隐随园所作,按这种分法应属私家菜,但私家菜中也有暴富的盐商,强势的官僚,但他们不懂吃,所以随园菜叫文人菜更加合适。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大作家美食家符中士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中国有文人菜,这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文人菜是与中国的文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的,文人菜是文人喜好的菜,或为文人独创烹制过的,或与文人曾有相关故事的。做文人菜,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由文人动手制作,或者文人设计方案指导厨师制作出来的菜肴;二是制作的菜肴,要有独创性和一定的文化品位。虽云君子远庖厨,但中国的文人,有很多热忠于烹调做菜,写了不少烹调的诗和著作,有关这一菜系的研究专著洋洋洒洒不下几十本。为我们留下许多有诸如“红楼菜”“板桥菜”“东坡肉”、“云林鹅”、“祖庵菜”、“随园菜”“大千菜”等一大批文人菜,烩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咱就聊聊云林鹅。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云林鹅名字源自《随园食单》的“羽族单”。此法原是“《倪云林集》中,载制鹅法。《倪云林集》即《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是元末大画家倪瓒所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生于元大德5年(公元1301年),卒于明洪武7年(公元1374年)。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他所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是一部反映元代江南无锡一带地方饮食风格烹饪专著,此书汇集饮食50余种,皆以菜品命题,除记述原配料外,都有烹调方法的介绍。因而此书虽然篇幅不多,但对后世人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中国的烹饪文献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江南地区美食系统发达,但即便是南京和扬州这样饮食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到了清朝才有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和《红楼梦》里扬州饮食的介绍,而无锡竟然在元代就有了本地美食的著作《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倪瓒是个美食家,在我印象中,好像姓倪的都懂美食,比如我认识的食全食美倪小康、美味珍倪晓贝、五季随园倪兆利,还有倪氏海泰。倪瓒最爱吃的是鹅肉。据《吴县志》记载,狮子林初建时,天如禅师(惟则)曾邀请倪瓒为建造狮子林(当时名“菩提正宗寺”)设计构图,倪设计出来后,观者无不为之折服。此事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也引起一家大菜馆老板的兴趣,他为了表示对倪的敬意,特地烹制了一尾清蒸鳜鱼送倪品尝,倪无甚表示,后来送上一盆烧鹅,倪尝了就叫好,不断用筷子搛着送进嘴中,最后把盆内鹅肉一扫而光。倪回家后,又进一步改善了烹制方法,并把烹制的这道菜,载入自己的烹饪专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录了很多精致而朴实的太湖菜,比如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现代的“苏锡帮”菜肴多出自这本菜谱。袁枚认为《云林集》中,载食品甚多;只此一法,试之颇效,余俱附会。”袁枚抄录倪瓒烹饪烧鹅的方法,试制成菜加以评论,收入《随园食单》中。因倪瓒号云林,特以“云林鹅”作为雅称。由于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所述之法极为推崇,冠以云林鹅雅称,从此云林鹅声名远播,为世人所熟知。时至今日“云林鹅”是享誉烹饪业的一道名菜,而闻名天下。现“云林鹅”是苏锡地区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数百年间,无锡城乡沿用此法烧鹅延续不绝。1960年以来,无锡和苏州的一些菜馆也引进此菜,加以改进仿制,使广大的中外游客,均有幸尝到此江南古代风味名菜。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国鹅又可分为几个种类,最优良的有产于太湖流域的太湖鹅和广东澄海的狮头鹅等。其中太湖鹅,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鹅,特称苏州鹅,又称吴鹅。据《三农纪》记载,春秋时范蠡协助勾践灭掉吴国后辞去官职,涉三江,入五湖,在太湖一带养白鹅致富。日本雄略天皇时,吴鹅开始输入日本,又被称作唐鹅,说明1500年前,太湖鹅已驰名海外。家鹅体型比家鸭大,嘴扁阔,前额有肉瘤,雄大雌小,黄色或黑褐色,有的种类咽喉部长有咽袋。颈长,能挺伸,体躯宽壮,双翅较长,折叠在背上,腿粗壮有力,脚大有蹼,善游水,体态轩昂,常高声鸣叫,鸣时此起彼应,性又勇敢好斗,常啄生人或异物,一般的狗或牛,见了也让它三分。旧时农家常用来看门守屋。鹅爱吃青草和水草,通常饲养在水草丰盛的河塘等处。


说起鹅,在苏州人称“鹅”为“白乌鬼”,为什么呢?原来,在吴语中,“鹅”与“我”同音,差别只在“鹅”念上声,“我”念平声。苏州口语把宰鹅说成杀鹅,而“杀鹅”音同“杀我”,“吃鹅”音同“吃我”,很不吉利,让人忌讳。那么称鹅什么好呢?由于苏州水乡多见鸬鹚(即鱼鹰,苏州人称水老鸦。鸦,念作屋,wu),而鹅与鸬鹚很相像。只是鸬鹚浑身乌黑,鹅却是羽毛雪白(偶尔眼梢、头颈部、腰背部出现少量灰褐色)。有意思的是,鸬鹚有个别称叫做“乌鬼”。远在唐代,杜甫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俳谐体遣闷》之一)。诗中的乌鬼,指的就是鸬鹚。鸬鹚别称乌鬼,其意何在,已不可考,只是它全身发黑,眼睛发绿,动作敏捷,见了人欲拒还迎的样子,也真是怪模鬼样的,“乌鬼”的称呼倒合几分情理。鹅的形态既然与鸬鹚(“乌鬼”)十分相像,慢慢地,就有人称它为“白乌鬼”了。后来,“白乌鬼”就成了苏州一带对鹅的特称,直到今天,“鹅”在苏州人口语里都说成“白乌鬼”。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鹅肉在明代被视作美味家禽,无论在朝廷,还是民间,都是视鹅馔为尊,以鹅菜为重。在民间,人们设宴招待贵客是把鹅馔作为开宴第一道大菜的,小说《金瓶梅》也多次描述了当时以鹅菜为重的礼俗。至于民间馈赠,更把赠鹅视为时尚。明代官方甚至规定,巡按在任上,是不能吃“鹅”的,以表示清廉。自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爱鹅是众人皆知的,据说王从鹅颈的伸缩自如中领悟书法之奥妙。但人们喜爱它,主要还是要吃它的肉,比如红楼梦的胭脂鹅。

“云林鹅”确切的叫法其实来自清代的袁枚,他在《随园食单》中只记载了云林菜系里的唯一的一个鹅菜,并将之命名为“云林鹅”,从元代到清代,已经隔了几百年,可见这道菜的影响力。袁枚恃才傲物,对前代以来流传下来的烹饪著作大多贬得很低,唯独对《云林集》非常推崇,倪云林家境优越,清高孤傲,对食材的选择极为考究。做云林鹅必须要用纯正的太湖鹅,尤其是散养的太湖鹅,肉质鲜嫩,筋瘦少肥腻,但是数量少,而且价格不菲。云林鹅是先腌制后再蒸出来的,腌制时酒和盐的比例也很重要,在古法记载里,酒要用的倪家自酿的一种黄酒,名叫“云林福酒”,鹅的肚子里也会塞满一些特定的调料。在记载里,架锅也是有讲究的,所用砂锅采用的是隔水蒸,锅下放置酒和水,但锅内绝不能沾水,这就需要用到专门的笼垫,鹅身放置也有讲究,“先要腹朝下,然后再是腹朝上”。这些复杂的食材准备和制作方法,一度让“云林鹅”几近消失,好在袁枚推宠,加上当地一直也有传承,享誉太湖流域的“云林鹅”才有了今日的古韵新味。


下面制做随园菜云林鹅:整鹅一只,散养母鹅最佳,治净,沥干水分,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做此菜擦盐时,盐须串入葱、椒末子,以酒和匀。里外腹内擦匀后,然后塞葱一帚就是一把,填实腹中,外面鹅身用蜜拌酒涂匀,腌制1小时后。锅中放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锅上放一竹箅,用竹箸架之,不使鹅身近水。用山茅柴火二束,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两,要慢慢烧光为止,俟锅盖冷后,揭开锅盖,将鹅翻身,仍将锅盖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烧尽为度;柴俟其自尽,不可挑 。锅盖用棉纸糊封,逼燥裂缝,以水润之。起锅时,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以此法制鸭味美亦同。此菜鹅肉肥嫩,酥烂脱骨,香气扑鼻,口味清鲜,制做讲究,鹅入锅后应腹部朝下,且不使鹅身沾上鸡汤,而熟后鹅肉鲜美异常,上桌时腹朝上装盘中;浇上锅内原汤,另备荷叶饼佐食即成。

古人是如何烹制美味鹅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