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句话读懂《道德经》,告诉你不一样的道家思想

 SS艺品堂 2018-02-06

文 | 梦惜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而这种断句这是目前流传最广。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句话的断句。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道德经》的先秦产物,那时的记载工具是竹简,为了节省空间记录的时候是没有断句的,我们现在的看到的断句,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根据全文意思推断出来的结果。但是时间久远,谁也不能保证,流传最广的断句就是原文的断句,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现代人读这类古文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断句,不同的断句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断句方式,意思是:能够被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被描述的状态,就不是永恒的状态。

但是有人是这么断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的存在,或者不存在,道都是永恒的;你承认,或者不承认,这都是永恒的话题。

而我的理解,是从“道”和“名”来解释。“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而“名”就是万事万物。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就是:万事万物以及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现在能够认知道的,都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部分。

这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自觉的认知局限,放在今天,我们依旧要承认,我们认知还是有局限的。

开篇第一句,老子就首先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但是他也有自己坚持,那就是一定会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即使他还没有找出来。这句之后的文句都是老子在阐述自己求道的过程与体会。他告诉我们,虽然道还没有被完全认识,但道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迹可循。

而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要知道《道德经》也不是缥缈的学说,而是与我们各自生活都能结合在一起的智慧之书——我得到的是我的理解,而你读过之后的理解,不一定和我的一样,也没有必要和我的一样。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短短几句话来自《道德经》的四十八章,韵味深长。

按照我的这理解,这段话是说,做学问会让人日渐增长,而研究道理会让人日渐衰减,不断衰减,知道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反而什么都能做。就拿这世上来说,往往没什么事,等到有什么事了,也不能够代表世上的全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理解,拿去古文翻译,可能差别就大了。

原文没说“增”“损”的是什么,按照我手头上的这本书翻译这么说,是“情欲”——我想这本书的编者是将老子的学说等同于道家,等同于道教,将老子学说按照后世的宗教理念来理解。我认为这样是有失偏颇的。

“学”与“道”不是相互对立的,所说的“增”“损”不过是个人境界的不同。

做学问是入世的一个途径,在生活中获取经验,获得人生的积累;研究道理则是到了出世的层次,在经验积累中提取一些出规律,这些规律在多次精炼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接近生活的本质。所以说,“学”与“道”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正如圣经中的一句话,“以前我是瞎的,如今我看得见”,探索中恍然大悟。

这段话实质上是写老子思想形成的历程,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明晓事物运行的规律之后,尊重规律,而不去干扰其中,或者将其中干扰规律的存在给摆正。

但是老子知道自己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他不知那些“干扰”的存在是否也是规律的一部分,于是之选择了不干扰其中,置身事外。

但老子在圣人的路上走得已经很远了,世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有他的觉悟,特别是在上位者,习惯了控制之后,又怎么会舍得放手。所以,老子在他的时代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在这个时代也一样。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太消极。其实思想的消不消极要看你用在什么地方,要看你怎么用。至少,理解老子的一些思想之后,会让你的心胸更开阔。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一段话是《道德经》的七十一章,讲述的是关于“知”的道理。

用我的理解翻译过来,这段话是说:

如果一个人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但是这样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那么这种状态就有问题了。一个人只把问题当作问题来解决,这样就会以为没有问题。而值得尊重的人把被别人认为不存在问题,也用他看待问题的眼光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他才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翻译过来还是有点乱,总结得再通俗一点,就是说,人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可敬的,但只看到自己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是不行的。通常被别人欣赏的人,不止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要是别人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他还会反思自己。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自知之明”的意思。做人不能骄傲自满,也不能妄自菲薄,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要给别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伸延下来,就是“诚实”的意思。对自己诚实,同时也要对他人诚实;对他人诚实,不只是主观上做到诚实,还要客观上别人也能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否则这种诚实是无效的。

事实上,这关于“知”的论述是与老子主张的“无为”思想是一样的——对于自己所知与不知都不应该有所修饰,也不用特别显露出来,让自己实际的一言一行来证明自己存在,来表现自己品格。可以这么说,《道德经》流传下来可能都不是老子原本的意思,史书上也记载是被尹喜拦在了函谷关才留下这八千多字的,可想而知老子也会担心自己言论会把别人引向不好的地方。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关于《道德经》能够流传下来,我们不仅要感谢老子,还要感谢尹喜。

《道德经》能够流传下来,更多的是给我们思考的空间,让我们的心中所想能够找到一些共鸣。说真的,现代人对于《道德经》的解读是不是老子原本的意思重要吗?或者说,真的可以还原老子的想法吗?

-END-

诗梦零号铺,在听你倾诉

这里有我的故事

也有别人的故事

希望能听到你的故事

晚安,少年

心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