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泡小议

 易定天下 2018-02-06

收藏文物的朋友最困扰的的就是真、赝之争。迄今为止要么凭自己的眼力,要么凭专家的嘴来确定瓷器的真伪。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眼学的基础上。因此常常不能使人信服。原因就是眼学虽然称之为“学”,实际上是凭感觉,主要是视觉,同时结合其他知觉,实在算不上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所谓科学的方法有三点,一是事实——真实的情况。二是可重复观察到,可再次重现。三是可以上升为指导人们研究同类物质或现象的理论。这三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如果不能成为维真的理论,即如果出现一个不同于已知经验的例外,那么这个理论就要被重新考虑,甚至于推翻。

举个例子,平面几何中有一条定律,有一段时间甚至被称为公理,那就是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个理论在平面中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在出现球面几何,即立体几何后,人们就发现在球面上,直线就是半径相同的点组成的大圆,而这个大圆不是最短距离,相反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是半径不相同的弧线。这样就在立体几何中推翻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在航海者中早已被观察到是不正确的。再深一步讲球面几何中的定律还是属于三维世界的,如果是维度更高的世界中,这些理论又不能成立。

中国自古以来观察文物所产生的眼学只能被称为经验的一部分,有些专家毕生看过上百万件瓷器,他的看法、说法,可以是对的,但在哲学上来说只能归入经验。而经验还有一个别名叫经验主义。也就是以自己有限的经验去确定几乎是无限的事物。看过一百万件瓷器当然对同类器有资格说话,但是万一出了个一百万之外的不相同的一件,他的经验就全部作废。更何况看了一百万件瓷器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以汝窑来说被专家认定的传世器一共只有六十七件半,也就是说那些宫廷专家至多也就看了六十八件,新出现的第六十九件就有可能和他以前看到过的完全不一样,而发现第六十九件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概率。元青花世称只有三百多件,即使你有极大的力量,每件都让你上手看过,你也就只看了三百多件。以青铜器为例,中国现存的大概也有几十万件,即使你全部看过,被业内公认为大专家,但当他面临三星堆那些怪异的青铜器出现时,他的旧经验全部动摇了,因为最起码的一点:形制不对,前所未见。所以眼学是有局限性的。

现代光学仪器的发明和进步,又使人们多了一件利器,用高倍数的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文物,尤其是最近两年对瓷器气泡的研究就是基于这类工具的更新。

关于瓷器的气泡对汝窑有一个说法叫作“寥若晨星”,对官、哥窑有一个说法叫“聚沫攒珠”。我先要请教一下各位大家,这两句话最早是谁先说出来的?我查不到古代的资料,根据这两句话的形容,我认为这是比较近的事情,尤其是汝窑的“寥若晨星”必须要用倍数很高的放大镜才能看到。有人说“寥若晨星”就是指汝窑中的气泡很少,但很亮,这句话完全不对。起个早去看看清晨太阳将出未出之际的星星,在北半球我们能看到的是金星,又叫启明星,由于受到日光的影响,我们清晨能看到的金星并不是很亮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隐隐约约。因此以“寥若晨星”来形容汝窑气泡主要是为了形容少,而不是亮。官、哥窑的气泡在聚釉较多的部位用肉眼也能看出个大概,但是要看出“攒珠”这个现象则又非放大镜不可。

但是有一个问题,用三五倍的放大镜和用一百倍以上的放大镜看瓷器,比如汝窑或官、哥窑,得到的观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标准,就是看瓷器的气泡使用什么设备最佳?以我的实践一百倍带灯的放大镜就足够了。

再回到对看气泡定瓷器的真伪,现在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说看气泡判定瓷器真伪极为有效,一说看气泡判定无效。

依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对,都太绝对了。因为我们判定瓷器有个标准叫作“到代”。

以宋代官窑来讲,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五期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窑瓷器的显微特征》,该文中观察研究了32件故宫馆藏宋代官窑和13件明清仿官器,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有7件宋代官窑器显微结构不清晰,很少见到气泡,其余25件均有明显的气泡。

这个结论就彻底的证明了网上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中所说的“宋代瓷器无气泡”是彻底的谎话。网上这篇文章我很怀疑是景德镇某些人雇佣所写的,因为景德镇现在有一种瓷器可以做到无气泡,这就是骨瓷。如果大家都相信这篇文章,那么景德镇的这些伪品就有销路了,这些人很可耻。类似的瓷器我有一件给大家看看:

这件仿官窑器釉下一个气泡都没有,但它是典型的仿品,看看它的底足圈就知道:

气泡小议

气泡小议

这个底足圈仿的是铁足,紫口铁足中的铁足,这是涂的氧化铁烧制形成的。真品的足圈完全不是这样的,所谓的铁足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和铁一样。

网上这篇文章还说元青花中青花上有气泡就是真品,也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个人很卑鄙,可以断定是为景德镇某些人服务的,千万不要相信类似的文字。

我们再来看看故宫文章中所提供的宋代官窑器中无明显气泡的图片如下:

气泡小议

气泡小议

这些没有气泡的宋代官窑,釉层不是非常纯净的,釉面呈熔融状态,有许多点状的絮状物,很勉强的可以看出这些絮状物中有气泡,但是不明显。其原因不外乎温度过低,生烧了,或者温度过高,气泡大部逸出。

二、能明显分辨的宋代官窑器和明清仿官窑器显微结构相似,均有大量的气泡,因此无法以气泡的有无和多少来判断区别宋代器和明清器。

宋代官窑气泡图

气泡小议

明代仿官窑气泡图

气泡小议

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毋庸置疑,因为采用的样品都是传世器,采用的设备是非常先进的光学显微镜,因此它的结论也毋庸质疑。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文章的结论是“无法以气泡的有无和多少来判断区别宋代器和明清器。”仔细品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能以气泡的有无和多少来区别宋代器和明清器。也就是说第一、宋代官窑器中大都有气泡;第二、不能单纯以气泡的情形来断代。

但是我同样用此文中的图片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解读,大家就可以看出故宫专家的谨慎和局限性。因为即使无法单纯用气泡来界定宋代瓷器或明清瓷器,但是显微结构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有以下几点:

1、斑点。老瓷器的斑点大而明显,而且脏,颜色深。

请看还是故宫这篇文章中的照片,宋代官窑斑点,该文中虽然说提到明清瓷器中也有斑点,但无照片,原因是斑点较小,少,不够脏:

(由于是对着电脑翻拍,所以有条纹,这不是瓷器本身所有,请注意。)

下面是宋代官窑器中的斑点,这些斑点颜色深重,往往会污染周边,并且与边上的开片线同色。

气泡小议

2、有缩釉点,先看宋代的:

宋代的缩釉点很深,且大,缩釉底面露胎处受污染。

气泡小议

再看明代的,缩釉点很小、浅,里面基本上没有污染:

气泡小议

3、再来看开片线,宋代的开片线颜色深,开片线粗,在图片上有一个现象看不到,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越是时间长的瓷器开片线翘起越高,开片的两面鼓起,严重的就是一般放大镜下都可以看到的苍蝇翅开片,也就是开片翘裂:

明清的开片线少,颜色很浅,也不会发生翘裂:

气泡小议

上面这张图片中上半张是宋代的,下半张是清代的。

再看一张明代的(下半部):

气泡小议

如果我们把气泡、缩釉点、黑点、开片线等综合起来看,那么宋代和明清的有极大的区别,总起来讲就是一句话,宋代的老旧痕迹明显,明清的新的痕迹明显。

所以回到上面的话题,我认为不能单纯的只观察气泡的数量、大小,而应该将各种显微现象结合起来看,一千年的瓷器和几百年的一定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气泡是显微现象中很重要的一环,主要看它的老化现象:脏、变色、破裂等程度。

关于这一点用来练眼的最好是真品,没有真品就找窑址出的瓷片。只能用真品的现象来检查自己的藏品,不能用自己的瓷器做标准去观察别的瓷器,防止以讹传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