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9

 天然首选 2018-02-06
长沙河西。江边牌楼路口。是没有围墙的湖南大学“东门”。门前两根“纤细柱身,柱头有圆形涡卷”的爱奥尼克石柱,是1933年建成的湖大图书馆“遗物”,图书馆1938年被日本人炸毁。在古希腊人眼中,三大古典建筑柱式之一的爱奥尼克柱,其比例依据“来自更优雅的女性身体”,在后世对建筑元素的含义解读中,象征知识和文明。七十九年前,它被中国设计师运用于湖大建筑中。而今,这两根石柱也就被视为“湖大的象征”。
  
  与之相关联的其余湖大早期建筑群,则于2009年底曾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终结果或于今年“文化遗产日”(6月9日)揭晓。
  
  它们将一并成为此地时间美学的独特传承体。
  
  长沙岳麓山下。“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几个字总是挂在那儿,其实,它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仅始于上世纪初。那些或华美、或朴实的建筑也是之后陆续建成。
  
  “千年”是从北宋的岳麓书院算起,而历经磨难后,现存书院最早也是清康熙年间所建,到如今三百年时间,一个王朝的光景而已。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散布于校内各处,它们建成于上世纪20-50年代,其风格或古典、或现代、或折中。相比国内其它大学单一风格的近现代建筑群,这一点被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看成是“最可贵的、活生生的建筑史”。
  
  工程馆的弧形立面隐喻机械皮带轮的传动,却被后人加上了青灰色的混凝土
  
  科学馆的设计者在大楼竣工之前去世,见证了日军投降的一刻
  
  工程馆、科学馆
  
  湖南大学的校区布局,同它的许多早期建筑群一起,都是当时的建筑系教授柳士英设计的。本在上海做建筑设计的苏州人柳士英,1934年应其师弟刘敦桢之邀,赴湖大主持建筑学教育。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柳士英针对湖大校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理特征,以“教学区为中心,学生生活区环绕之,教工住宿区在外,依山就势”原则,奠定了湖大的校园布局。
  
  作为今天著名的无围墙大学,位于岳麓山、凤凰山、天马山之间的湖南大学本部,面积约1500亩。在所有新旧融合的建筑布局中,其早期建筑工程馆与科学馆相距不远,它们皆立于湘江西岸东方红广场南边。从外表上看,两个红砖清水墙建筑斑驳的墙面、旧式木框玻璃窗很相似,似乎是一对姊妹楼,但在建筑学家眼中,它们是两个风格。工程馆因其弧形立面隐喻机械皮带轮的传动而被视为“早期现代主义”,科学馆则带有古典主义的檐口。
  
  如今长沙的景观大道潇湘路牌楼口进湖大东门,走过学生五食堂和被称为“红土情愫”的建筑学院、法学院红楼,稍显破旧的新闻传播学院大楼就是当年的工程馆。原计划在1936年就该兴建,因抗战爆发而在1946年湖大返回长沙才动工,建成则要到1951年。它被称为是具浓郁“机器美学”色彩的作品,只是现在一部分青灰色混凝土墙面不是建筑的原貌,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时间则是在柳肃“上大学时”的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在新闻学院就读的研一学生曾圆,能够一口气说出工程馆、科学馆、图书馆、大礼堂等几个保护建筑和柳士英的名字,但在工程馆上课,对它“也没什么特别感觉”,跟普通的教室一样而已。
  
  这座典型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是其设计者柳士英的主要风格。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的柳士英一生都钟情于此种风格,始终不渝。
  
  如今是湖大行政办公楼的科学馆,正对着东方红广场。1935年建成,1944年柳士英在其二层的平顶之上加建了一层并改为坡屋顶。因为仍以蔡的设计为主体,它体现的主要还是蔡的古典主义风。柳肃概括的“古典主义”,就是两个方面:柱式和檐口。科学馆的水平线脚的檐口,大门入口处的花岗石贴面和罗马式的拱券造型,将它与工程馆区别开来。但浙江大学建筑系教授杨秉德认为其做法并不地道,很多细节不够到位,勉强算是古典主义建筑,要说“典型”,“似乎不合适”。
  
  科学馆外墙上写着“抗日战争第九战区长衡地区受降会场旧址”,1945年9月15日,湖南地区受降仪式即在楼里的一间教室举行。当时这幢楼门口的牌楼用松枝围成,并用红绸挽成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形体。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典礼,日军代表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和他的参谋长伊知川庸治少将曾在此呈上日军表册,恭听当时国军第四方面军王耀武将军宣读受降书,然后签字,授刀投降。这标志着抗战中最为惨烈的湖南战场迎来了它的胜利。
  
  最初设计科学馆的蔡泽奉没能看到它的落成,就先于1934年去世。而他设计的另一栋湖大建筑图书馆,又于抗战初期被炸毁,所幸,他也没看到。这也才有了后来柳士英重建图书馆,那已是50年代初期,“民族风”取代了蔡的西洋古典风。
  
  “民族主义”赢来一片叫好声,却是柳士英“被迫而为”的结果,他更钟情于“工业美学”
  
  老图书馆、大礼堂
  
  湖大老图书馆是相对于1979年新建的现用图书馆而言,上世纪30年代蔡泽奉兴建的图书馆毁于日军炸弹,1948年再建时它被称作新馆,现在又成“老馆”了。
  
  毁于战火的真正“老资格”的图书馆被称作“华南地区最大的公共建筑”,抗战爆发后故宫国宝南迁,也在它的地下室短暂停留,后国宝提前转移,躲过了轰炸。但图书馆没能幸免,那是1938年4月10日,27架日军飞机轰炸湖南大学,图书馆被炸,仅剩4根花岗岩石柱。今天在图书馆原址,登高路南侧化学化工学院旁,留有2根石柱和一块2007年所立的碑文介绍,上刻“历史不会忘记”;另外两根石柱,则搬到牌楼路口“湖南大学”石刻前面,成了“湖大的象征”。
  
  抗战胜利后重建湖大校园时,柳士英在岳麓书院前设计“新”图书馆。如今它作为现在图书馆的附属馆使用,存放历史文献资料。这座主体四层的建筑用的是民族形式绿色大屋顶,红色砖墙、圆拱大门和竖向长窗。紧挨着它的大礼堂,则竣工于1953年,筒瓦屋顶,重檐多是它显著的特征。
  
  大礼堂设计方案出来后,湖大校长李达未经教育部批准即拍板上马,后来教育部领导视察后大加赞扬,收回了对其先斩后奏的责难,建议推广。但没过几年,形势大变,“反浪费”运动取代了“民族形式”的社会风潮,那些带有“中国式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又成了批判对象。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湖大礼堂附带的厕所都有大屋顶。为此,《人民日报》还刊登过漫画专门批判此事,漫画上慈禧对着臣下说,“连我这么会享受的人都想不到厕所也可以这样盖!”
  
  事实上,这两座看起来如此漂亮的仿古建筑可能并不是柳士英的本意,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柳士英的某回忆文章曾有“他们要做大屋顶”的陈述。
  
  “当时大家主张采用自己的民族形式,我仅仅在轮廓上着眼,在细部上是有自己的手法的”。柳自称“这里有我的个性,亦中亦外,亦古亦今。若从整体来看,很难说这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若从局部来分析,容或有点滴的特长。”
  
  那么他自己的手法在哪?这位骨子里对现代主义“死性不改”的设计师,还是用上了他所喜爱的曲线和圆形,大圆套小圆,那代表了“滚动的轴承”,这再次使人联想到他早期的那个工程馆,圆转的立面代表齿轮的旋转;屋内楼梯上的滚球型扶手,则是一种随着人流而上下滑动的意向。
  
  齿轮、轴承、几何曲线,这些与古典或传统建筑繁复花纹截然不同,带着“工业美学”特征的形象,也正是柳设计师一贯的“作派”。这后来被研究者解读为“打破过去的设计思想第一次尝试中国民族形式,又受各方面的‘压力或掣肘’,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来的作品还是很成功的。”
  
  申报“国保”的9栋湖大早期建筑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是指湖南大学从古代的岳麓书院向外扩大发展时最初的一批建筑,如今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共计9栋,另外还有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的图书馆、因修建书院博物馆而被拆毁的静一斋和现被改用为幼儿园的原女生宿舍。申报“国保”的即是保存完好的9栋。
  
  建筑名称(今名)设计者建成时间建筑风格
  
  二院(今物理实验楼)刘敦桢1929年折中主义科学馆(今行政办公楼)蔡泽奉、柳士英1935年建成,1944年改建古典主义工程馆(今新闻传播学院)柳士英1951年早期现代主义老图书馆柳士英1950年仿古大礼堂柳士英1953年仿古胜利斋柳士英1947年早期现代主义学生一舍柳士英1946年早期现代主义学生七舍柳士英1948年早期现代主义学生九舍柳士英1946年早期现代主义
  
  西洋否?中国否?设计者的自由“折中”与混搭
  
  二院
  
  湖南大学二院在今校区北侧集贤宾馆旁,建筑本身没有大礼堂那么“辉煌”,找到它还要多问几个学生,要说它的今名“物理实验楼”。
  
  这座建筑1929年由刘敦桢建成,被研究者称为“典型的折中主义风格”,意指推崇这种风格的建筑师们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没有固定法式,只求比例均衡,注重形式美。用“混搭”一词更能概括它。
  
  二院整体是西洋古典的构图,两边完全对称,屋顶用的是西洋式四坡顶,但是在接近檐口处又做出了一点中国式屋顶的曲线起翘。墙面突出的清水砖壁柱做成圆角,有早期现代主义的造型特征,而下部的花岗岩墙基又是古典的做法。门廊前的四根柱子,似乎并无参照传承,完全是设计者刘敦桢自己的东西。
  
  而参观过湖大早期建筑群的浙江大学建筑系教授杨秉德,会认为它入口处柱头的凹槽刻线和屋顶的设计都可能存在问题,像是“没有考虑到位”。
  
  现在看来,它似乎是校园更自在安静的一处。有整洁的草坪与密集树木环绕。
  
  老教授回忆“回到宿舍,就像回到自己的家”;
  
  现在,女生嫌它条件差,“没有热水”
  
  学生和教工宿舍
  
  在此次申报“国保”的建筑群中,4栋宿舍同为柳士英所建,其中七舍最能反映他的现代主义风:简单的线条,哪里起头、哪里收尾都很潇洒;整体上的静止稳定和局部的变化流动、长长的线条最后绕着一个圆窗结束。因为偏爱曲线和圆圈,人们干脆称这些为“柳氏圆圈”。
  
  这些学生宿舍多为1-3层,与今天的高层公寓相比,显得较为简陋,但它们不是一字形的条状建筑,而是设有庭院,蔡道馨称之为“将江南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巧妙地运用到宿舍建筑中”。这些庭院利于采光、绿化,只是当年更多地成了学生们的“洗晒”场地。而今,它们或为后勤办公室,或为科研实验室。但来自安徽的女生王贤婷“不喜欢这些老房子”,她“不幸”住在与此类似的老宿舍,条件差,“没有热水”。
  
  上世纪60年代在湖大读书的现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蔡道馨教授,对这些宿舍(不仅仅是申报文物的这几栋)却很是“陶醉”,宿舍院子里种的栀子花、桂花在花开时节让人舒畅,“每当上完课回到宿舍总有一种亲切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而女生宿舍,简直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引自岳麓山的小溪从门前潺潺流过,青石板横卧溪上,古树与青砖墙互相映衬。院子里一排排平房用走廊相连,天井里种着花草树木……
  
  蔡还从功能性及实用性评价,“选址在岳麓山下,阴凉减轻了夏季高温之苦,庭院式布局解决了学生晾晒衣物的问题,宿舍里廊道、卫生间等设置,充分考虑了光线、隔音等效果”。他认为男生宿舍前粗壮的柱子和简洁厚实的墙面,体现“男子汉的阳刚之美”;女生宿舍是用庭院将大门与寝室隔开,站在外面隐约能看见院子里的树木花草却看不到寝室,体现女性的“温柔羞涩”。男生宿舍的窗户向外;而女生宿舍窗户都朝向院内,这样就避免了被“偷窥”。
  
  是不是列入“国保”,
  
  它们都蕴藏着岁月的美
  
  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达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按照程序,各地方申报自己的“国保”项目,由省文物局汇总上报国家文物局。
  
  湖南大学将其早期建筑群规划申报第七批“国保”,湖南省文物局文化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劲透露,第七批“国保”名单目前都已确定,只是没有正式的发文通知,具体到每一个项目(如湖大建筑群)是否入选,不得而知。“国保”名单需国务院公布,按惯例,或于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也即6月9日最终出炉。
  
  在湖南大学之前,国内已有15个近现代大学建筑或旧址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肃在申报“国保”的项目书中,这样评价湖大建筑群的价值: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是当时文化艺术和社会思潮的反映;也体现了一所古代书院向现代大学发展的全过程,为国内所罕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