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嶽日記-岳麓書院

 Dyson丁丁 2021-07-22
(點擊播放)

在長沙的另一個半天時間中,打算去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岳麓書院看看。

地鐵出站步行數分鐘,道路兩側出現了數棟民國氣息的建築。稍作查詢,原來這是湖南大學校區,一些民國及新中國初期所建的教學樓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第一眼看到的漂亮建築是湖南大學大禮堂,設計師為劉士英(1893年10月26日-1973年07月15日)。1951年開工建設,1953年完工,建築面積為2267平米,式樣為中國傳統坡頂屋。该建筑和一墻之隔的湖南大学老图书馆组成的建筑群为《中国现代建筑史》所载入的湖南四处建筑之一。

▲湖南大學大禮堂及局部

▲大禮堂附近廁所

大禮堂旁邊是1946年建造的湖南大学新图书馆,设计者同为柳士英。1948年竣工,1951年再度扩建,现作为湖南大学图书馆的附属馆使用,主要用来存放历史文献。早在1930年代曾建有图书馆,设计者为蔡泽奉。馆址在学校北面的古道林寺旧址,为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公共建筑”。北平故宫国宝南迁途中曾短暂寄存在此。1938年毁于日军战机的轰炸。

▲湖南大學圖書館

馬路對面的湖南大学科学馆于1933年奠基,1935年建成,为两层平顶建筑,属西洋古典风格。设计师为时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老师的蔡泽奉。1938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科学馆中弹,屋顶被炸出一个大洞,但主体建筑未坍塌。1944年,柳士英主持修复,在原来二层平顶上加盖一层和斜坡屋顶。

▲湖南大学科学馆

▲湖南大学科学馆門口毛主席像

在湖南大學校區參觀時,見到其校徽下方寫著“976-1926-”,這是幾個意思?當時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很快在岳麓書院找到了答案。

▲湖南大学校徽/維基百科

原來岳麓書院建於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至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我想這便是校徽中“976-1926-”的由來。類似的千年以上學府,在全世界範圍亦屬少見(已知最古老學府為坎特伯雷國王學院,建於597年)。曾到訪過的歐洲博洛尼亞大學(1088年)、牛津大學(1096年)、劍橋大學(1209年)、帕多瓦大學(1222年)和岳麓書院的歷史相比,還是稍遜一籌。

▲博洛尼亞大學(1088年)、牛津大學(1096年)

劍橋大學(1209年)、帕多瓦大學(1222年)/維基百科

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岳麓書院七毀七建,已無法考證最初的模樣。眼前的岳麓書院,主要建築均為清代所建,部分在抗日戰爭期間遭到損毀的建築得以修復,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書院建築群。

書院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1000平方米。背靠嶽麓山面對湘江,呈坐西朝東向,佈局是以中軸線為主,層層遞進的傳統院落式。

走過院外的吹香亭、前門和赫曦台,才來到印象中的岳麓書院大門。此門在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牌坊,又名“黉门”,现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門上匾額里“岳麓書院”四個大字原為宋真宗所賜,兩側對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則为清嘉庆年间山長(院長)袁名曜与贡生张中阶合撰而成。匾額与对联均在抗战期间被日军战机炸毁,现为1984年根据老照片复制件。

▲吹雪亭

▲前門

▲赫曦台

▲岳麓書院大門及對聯局部

越過1984年重建的二門,便是岳麓書院核心位置的講堂,這是書院講學及舉辦活動的主要場所。據史書所載,自书院创建初始即有“讲堂五间”。這裡現有許多珍貴文物,諸如宋代朱熹書寫,清代所立的“忠孝廉節”石碑、康熙帝御賜“學達性天”匾額、乾隆帝御賜“道南正脈”匾額、清代山長手書的“整齊嚴肅”石碑等。

▲岳麓書院“整齊嚴肅”碑

離開講堂南行便是我國唯一的書院博物館,正好對以往關注不多的中國書院史做簡單了解。在展廳驚訝的看到朝鮮半島亦有不少書院,以陶山書院(1560年)為首的九座韓國書院現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峰書院、岳麓書院石製匾額

▲古墓出土壁畫之十二生肖(複製品,有貓無蛇)

離開中國書院博物館西行,是非常漂亮的麓山寺碑亭。內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史称“三绝碑”。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可惜鐵將軍把守,只能隔著鐵欄杆管中窺豹地瞄兩眼。

▲麓山寺碑亭

沿斜向廊橋回到中軸線,見到一座屈子廟略感好奇。原來此為紀念三閭大夫屈原(约前343年-约前278年6月6日)的場所,內有屈原生平事跡簡介。這位戰國時代的人物,雖離世已達2300年,但通過每年的端午節和《離騷》等,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已得到了永生。

▲屈子廟內外景

繼續西行便是岳麓書院後門,出門不遠便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早在孩童時代,一首朗朗上口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便是這座兩百多年前亭名的由來。半個世紀前加了毛主席手書的匾額,更給名亭增加了幾分光彩。

▲愛晚亭

亭內亭外逛了兩圈,獲悉附近尚有隋代舍利塔,去瞧瞧。

▲隋代舍利塔

如此這般,數日的衡山及長沙之行走馬觀花般結束了。天氣始終不是很友好,很多名勝古跡沒來得及去,況且傳說中的毛氏紅燒肉也未找到,或許這些遺憾將是下次再來的藉口,誰知道呢?

全文完

【連載】

南嶽日記-祝融峰

南嶽日記-忠烈祠

南嶽日記-湖南省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