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读书人和读书家的差距仅仅是读书数量吗?

 yh18 2018-02-07

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平均一周肯定会读两本书以上,算下来一年会读一百多本书。

他介绍自己的两个读书方法:第一,读书时要把自己放进去,如果读书不把自己放进去,可能你读了以后什么都忘记了。第二是抓住20%要点,他认为一般书都是“二八开”,20%是非常核心的东西,“抓住20%的要点,就抓住了书的核心。”

这两个读书方法与日本读书研讨会讲师大岩俊之的方法惊人地一致!在大岩俊之的代表作《实用性阅读指南》中开篇就提到:

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那么,请把读书的目的设定得与“行动目标”相近一些。

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读书人和读书家的差距仅仅是读书数量吗?

大岩俊之是一位行动力超强的人,他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他把读书与行动目标相结合,以“输出”带“输入”,很快实现梦想。他30岁之后想独立创业,但迟迟不敢做决定。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本书,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 他决定模仿这些成功人士,但他只是成了疯狂的“读书人”——书读了不少,创业还是遥不可及,怎么回事?

后来他发现,光读书不行动怎么行?于是,他设置具体可行的行动目标,“以输出带输入”一步步达成心愿。因此,这本书不单单是教读者如何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而且还总结了一些能让你实际行动起来的方法。

《实用型阅读指南》是按照“读书方法”——“笔记方法”——“记忆方法”——“行动方法”来编排的。从明确读书目的、找到20%的核心开始;到如何记笔记,如何画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再到用“艾宾斯记忆曲线”牢记书中内容;最后设置具体可视化的行动目标,思考现实和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逐一补足直到达成目标。这个步骤消灭了读书与行动目标之间的距离。

书中有一部分内容很有意思,大岩俊之用3个步骤教读者一点一点地实现目标。怎么个一点一点呢?即每次进步10%。

他以自己3个月后以研讨会讲师身份出道为例解释3个步骤。第1步明确自己现在的状态,以百分比表示出来。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是百分之多少?大岩俊之的回答是40%。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聚焦于60%这个巨大差距,并因此丧失勇气和耐心。

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大岩俊之发明了“在现在状态基础上+10%”的方法,这立刻减轻了行动者的压力。第2步就是思考这10%的差距是什么。

第3步是为了填补差距的具体行动,先用5W1H的提问范例,找出具体行动目标,选出其中最想着手做的,一个一个完成。

我把这个方法应用于自身,原来模模糊糊没有具体时间限定的职业梦想渐渐清晰了。其实模糊才造成弥漫性的焦虑,不清楚自己现在的状态,一会儿迷之自信一会儿妄自菲薄,情绪特别糟糕。

通过使用大岩俊之的这3个步骤,我发现我现在的状态是30%,还不算太糟糕,加上10%是40%,这10%的差距用5W1H提问,也很清晰了。解决了自己一贯的困惑:书没少读,怎么专业能力没什么提升。

不止是我,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学历不低、热爱读书、也很努力,但是薪酬不高,原因之一可能是读书与行动脱节——读书仅仅是自嗨的行为,没有输出,没有转化,更没有行动。

“成功人士都是读书家”这个规律真的揭示了真相:步入社会,没有人手把手指导监督了,我们都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教材就是各种书籍。怎么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这一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能不能让书本知识和行动目标之间无缝衔接就是“读书人”和“读书家”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