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存寺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山西平顺大云院壁画

 无为zy7ny7trqk 2018-02-08


大云院在平顺县城西北23千米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主殿大佛殿是山西保存下来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

大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八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

殿内四壁原满铺壁画,因康熙年间雨水浸泡,致使墙体倒坍,大部分壁画毁坏,今仅内东壁、北壁东隅、扇面墙正背面上残存五代壁画46平方米。东北两壁曾被后人以泥皮抹盖,长期不为人所知。1962年,因殿顶漏雨而进行勘察时,发现泥皮下有色彩遗迹,随即对此进行了清理,发现壁画20多平方米。1993年,此殿落架大修时,又发现壁画20多平方米。这些画作,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整组壁画在绘制技法上承袭晚唐时期流行的“焦墨薄彩”风格,线条浓淡分明,转折有序,设色丰富,间施以沥粉贴金。


胁侍菩萨与供养菩萨


北壁东隅残存所绘内容不详,依其神情举止,应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


香积菩萨与侍者


诸菩萨肌肉丰满,面相圆润,旖旎俊俏。天王泰然自若,老者苍劲豪爽,神将勇猛威严。画面色彩除遍涂铅粉外,多以青、绿、白、朱、黄为施,间以少量赭石。在冠带、簪花、璎珞、帔帛、飘带及刀、叉、剑、戟等武器上,均加施沥粉贴金,以增加画面的富丽堂皇之感。


飞天


飞天,本名乾闼婆神,又称香音神,为八部众之一。此图中飞天神态自若,面相圆润,发髻向后披拂,双目凝神下视。项佩璎珞,手捧玉钵,装饰简洁素雅,飘带长裙依浮云端,乘祥云而翩翩起舞,翱翔于空,随风起伏摆动,线条宛转自如,自然洒脱,灵动飘逸,有“焦墨薄彩”之风格,“吴带当风”之遗韵。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位于扇面墙正面当心的壁画残甚,从其边沿处残留的背光图案判断,应为原来殿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塑像背面的衬景。塑像现已不存,佛坛亦毁。现存背光图案和两侧的菩萨像,其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皆弥陀佛胁侍。两尊菩萨为立式,神态端庄安详,肌肉丰润饱满,花冠高竖,项佩璎珞,裾带缠体,高约1.9 米,下部残缺。其分别执莲花经卷和净瓶柳枝,体态丰满。


诸菩萨众


维摩诘居于北侧,穿戴魏晋士服,手执拂尘,倚坐在设有帐幔的座榻上,躯体前倾,下肢半曲半伸,面向前方,开怀畅谈,神色悠然自得。可惜维摩诘面部已残损。文殊菩萨居于南侧,与维摩诘相对而坐,其结跏趺坐,头戴花冠,胸佩璎珞,面相端庄,举止安详,与正在辩论中的维摩诘的激动神情适成对照。其身后,各有菩萨、罗汉、天王、神将、侍从等。中央是香积菩萨、舍利佛、持花天女。八个伎乐天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超人的神态仙姿。


香积菩萨与擎花天女


据《维摩经》载:舍利佛因花黏身,心生不忿,欲同天女辩论。舌辩之际,天女说法,天衣无缝,舍利佛渐落下风,只得拿天女性别说事,问天女:“汝何以不转女身?”天女大施神通,摇身一变为舍利佛,又将舍利佛变为天女,反问舍利佛何以不转女身?舍利佛终得开悟:“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擎花天女身姿挺秀,手托花盘侍立,似宫女装束,蓬发,花带,金簪,长衫,脚穿云头履,腰系玉带。《维摩经·观众生品》云:“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