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新有珠船获 论古频看玉麈挥

 文山书院 2018-02-09

 531
读书新有珠船获
论古频看玉

        陈介祺所书“读书新有珠船获;论古频看玉挥”与陈介祺许多自撰联一样,是身心体验的表达。“书卷气”扑面而来。玉麈(yùzhǔ)即玉柄麈尾。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陈介祺的《秦前文字之语》等著述中经常提到学问或“书卷”。在他看来,学问是个知识的学习积累与综合运用问题,字法、刀法、章法等方面无一不反映出学问的深浅来。至于“书卷气”,则似乎更高一些,不仅要学问高,还要修养高、境界高。他说:


       ——王石经(1831~1918,字君都,号西泉,篆刻家,潍县人)“未尝学问”,事业难有大进,微感惋惜,这是一种。

       ——陈子振(生卒不详,与陈介祺同时代,潍县人),也只是能刻印而已,连学问都谈不上,又是一种。

       ——翁叔均(1811-1890,名大年,字叔钧,又字叔均,号陶斋,吴江人)是有学问的,故治印“无误字”,然而拘谨,究其根源就在“书卷气”弱,境界达不到,自然不能得心应手而进入化境。至于刀弱,则是因未得汉法,即某一方面的学问不足。

       ——吴云(1811-1883,浙江归安人,字少青,又字少甫,号平斋,又号愉庭)虽与翁叔均一样,刀亦弱,可“书卷气”却过之,其印也就略胜一筹。

       ——程邃(1605~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垢道人,自称江东布衣。安徽 歙县人)佳处只是得汉人刀法,而篆学却未能高古,亦以其学问(书卷气)不足也。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有意求乱头粗服,亦是一病”,似乎隐含其病在缺少书卷之意。“书卷气”之有无与多少,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书卷气”为学为艺之根本。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要有学问、有“书卷气”,否则就浅薄,就没有文化内涵,就缺少价值,也就不能传之于后世。学问及“书卷气”是道,为本、为主、为重,而刀法古法亦只是技而已,自然为末为辅为轻。技道相较,技易而道难,然技道须两进,艺事方能臻于佳境。 


         由陈介祺对这些印人的评说,我们可了解他的审美倾向。“书卷气”、“金石气”、“篆籀气”等等词语是书法及篆刻境界的一种描述。



         “书卷气”应该是书法篆刻审美的最高境界。有学问的人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胸次高旷,融于笔墨,形诸书迹,因而在作品中透露出这种文人学士的精神气息,故“书卷气”亦称'士气'。刘熙载论书主'气',云:'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皆士之弃也。'在刘熙载看来,文人学士的书法作品,要高于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因为文人有学养,其书法作品高雅,情趣脱俗。



       书法中的雅与俗、高与低也没有绝对的标准。“书卷气”,是依靠主观感觉来评价的艺术形式,人们往往是把书法作品的评价与对书家个人的评价联系在一起。这种把书法形式美与人的学识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分析方法往往具有非常浓重的感情色彩,甚至牵强附会。但“真的”用科学的、“标准”的方法来评价书法艺术,那就不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了。观赏者对于“书卷气”的感受实际也是一种自身经验的积累,更多的还是自己内心审美情趣的折射。很多的内容并无法言之于人。鉴赏力高的,可以感受到作品的“书卷气”,鉴赏力低的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总体来讲,“书卷气”就是书家深厚的学养表现,能够让观赏者有近乎高山仰止的敬畏心。它的滥觞可推至宋代。黄庭坚论书主韵,虽没说“书卷气”这个词,但意思却是清楚的。他认为:“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黄庭坚之后的论书中,也都把学养作为作品品位高下的标准。朱履贞说: “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斯言良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