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时代,全球城市如何迈向卓越

 老沈阅览 2018-02-09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权衡
    
  2017年12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并正式对外公布。据此规划,上海将在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对于上海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这一定位和部署背后的学术支撑,则是全球城市理论——相对于传统城市学而言,这是一种更为新颖的学术思想。
  众所周知,城市化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传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有些也可称之为城市研究的经典理论。但在笔者看来,现有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都是基于工业化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的实践经验形成的所谓“城市经济范式”,这个范式长期以来几乎把“城市发展研究”模式化、静态化和标准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以后,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概念,其发展形态、功能和作用也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化发展进入“全球城市”这个阶段,需要从理论上阐述城市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功能和特征,因此急需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架构。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城市”概念应运而生。2007年周振华教授出版的 《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专著,是对国外这一新兴理论的引进,成为国内最早系统介绍全球城市理论的专著,并且突破西方学者以静态分析方法研究成熟的全球城市的局限,在全球城市理论基本架构内更关注正在兴起和形成的全球城市。
  当时,随着全球化流经线路改变和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中国在改革开放强大推动下迅速崛起并全面融入世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全球网络连通性爆发式增强,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国内也因此逐渐兴起全球城市研究。特别是在上海,2013年起开展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上海2050”)以及上海2020—2040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即国务院最终批复的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这一大讨论的过程中,上海未来30年发展被聚焦于作为一个全球城市的发展。这就要求把全球城市演化作为支撑该战略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重大影响变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趋势分析来推演上海未来30年全球城市发展的可能性状态,从而为战略目标及功能定位提供重要依据。
  如果说,十年前出版的《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一书为上述研究和讨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术和理论指导,并先见性地关注到中国一些特大型城市转型和发展及其与全球城市理论深化之间的关系;那么,周振华教授新近出版的这部《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则进一步从本体论界定了全球城市分析框架,对全球城市内涵进行了系统化、范式化,从而建构了全球城市演化的理论框架。
  全球城市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所在。那么,究竟何为全球城市?这当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问题。这正是周振华教授在《全球城市》书中,以半部篇幅,从生成、崛起、发展、趋向的动态演化视角,运用演化本体论、演化生态环境、演化物种论、演化动力学、演化模式与形态及空间等理论和方法,来进行阐释的,以揭示全球城市动态过程中的复杂、不确定和非均衡意义。
  理论的一般性总是来自纷繁复杂的实践的抽象,全球城市的内涵也抽象自成熟的或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丰富多变的实践;但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解释过去和现在,更在于预测未来。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全球城市》下半部分即案例部分,周振华教授运用全球城市演化分析框架展开“上海2050”战略研究。全球化、世界格局变革、中国崛起、上海城市基因等等,都是上海全球城市演化的影响因子。这些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幻莫测,但通过书中的逻辑演绎,上海这座城市携带的知识与信息及其在与外界变化的相互作用中将如何表现与发展,我们是可以预见的。在此基础上,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演化可能性、愿景目标、核心功能,以及全球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的基本路径,在书中也得到逐一推演。
  正如周振华教授在书中所言,上海未来全球城市演化并不为我们主观愿望所使然,而是基于我们面临的战略环境、战略机遇以及驱动力等,以及我们的应对与创新能力。笔者再添一句,也基于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互为推动,这是《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