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视野书柜|《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陈向明、周振华 主编(2009年)

 翰墨书海 2021-09-09

《上海崛起:一座全球大都市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变革》陈向明、周振华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上海崛起》主编简介(封底折页)


《上海崛起》作者简介


《上海崛起》内容简介


       上海是公认的发展最为迅速的全球化城市(globalizing city)。作为现代第一个从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城市,上海将承办2010年的世界城市博览会,展示她的良好发展历程。上海崛起,举世瞩目,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研究城市的学者和关心城市发展人员的关注。在本书中,15名中外知名学者撰文,试图了解最近20年来,在全球经济和国家权力的双重影响下,上海是如何开展和实现地方转变的。这些研究全面突显了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化城市的鲜明特点,揭示了形成这种发展轨迹的强大力量;并通过深刻的、比较的分析,将“上海模式”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些都将构成有关全球化和全球城市更普遍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

《上海崛起》编辑推荐


       《上海崛起》是解密“上海奇迹”,剖析“上海模式”的佳作。它全面突显了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城市的鲜明特点,以及造成这种发展轨迹的强大力量;并通过深刻的、比较的分析,将“上海模式”的理解上升到理论高度。主编之一陈向明为美籍知名全球研究专家,另一位主编周振华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因此,本书既不是官方的政府报告,也不是学术的闭门清议;既不是本地学者坐井观天,也不是国外学者隔岸臆测。其视野的广度、深度以及前瞻性非一般同类书可比。

《上海崛起》作者荐语(封底)


《上海崛起》序言


       继Shanghai Rising在美国出版之后,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它的中文版《上海崛起》即将在上海面世。

       作为一个在快速剧烈转型过程中崛起的全球大都市,上海在过去的15年中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研究全球城市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上海的发展与崛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与研究上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型城市将如何转向及演化为全球城市。为此,2002年我们在上海举办了有关全球城市与上海崛起的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等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来促进上海崛起等重大问题。在此之后,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对上海崛起问题进行了合作协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研究成果,有中文的亦有英文的,有直接合作的也有间接合作的。其中包括2005年出版的由周振华组织翻译的《全球城市》(萨丝凯·萨森著),而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上海崛起》是中外专家学者合作研究的第四部作品。

       目前,上海正处在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世界仍深陷全球经济危机的旋涡时,上海正重新定位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对上海影响较大,但上海在应对危机中坚持结构调整与转型,势必会取得预期成效。当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时,上海将会获得全世界更多的注目。尽管《上海崛起》的完成早于当前事态局面的出现,但此刻它的出版,将会使读者集中关注于上海崛起为一个全球大都市的基本意义与内涵。我们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

陈向明

周振华

2009.7.20

《上海崛起》前言


       上海“炙手可热”,不是因为上海的夏天如灼热的烤炉或桑拿间,而是因为在过去的15年中(1992-2007),上海的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上海“炙手可热”,还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它一直备受关注,吸引了大量从事全球或全球化研究的专家的眼球。如果我们回首过去的30年,回首中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全面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我们就会对上海这个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上海的发展速度就遥遥领先,超越了中国其他任何城市及地区。在2008年,上海“降温”了,17年来GDP的增长速度首次低于10%,全球经济危机给城市的经济支柱(进出口与房地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这种挫折并没有阻碍到“上海快车”的前进,相反,它更加突出了上海的前进速度: 中国的主要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惊人的前进速度。事实上,它进一步证实了“上海奇迹”。这本书就是对关键答案的找寻。

       虽然这本书主要研究上海,但我们并没有在一开始就集中讨论上海。本书的开篇是美国的城市学者提供的理论观点与实证分析,以便于我们在更广泛的比较研究视角中讨论上海,同时也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与教训包括: 如何更好地、更清楚地了解全球城市的关键要素及其适用性(萨森),如何更为实际地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马库森和俞平康),如何高效地建立国际航空网络以及如何整合上海的新旧机场(卡萨达)。其中针对新加坡与香港的章节将从地方的角度提供见解,真实地分析这两个城市在竞争全球城市地位与职能时采取的行动与战略。他们诚实地、批判性地评估不同的角色(国家政府机构、地方公司)在形成城市优势、应付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带来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中发挥的作用。鉴于上海与新加坡及香港(尤其是香港)的异同,这两个章节可以为上海提供经验教训,有助于上海在区域和全球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竞争力很强的城市。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着重讨论上海。这部分包含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均由具有中国背景的学者完成,他们也很熟悉上海。所有这些作者(除本书的主编陈向明外,但他最近的研究都集中关注上海)均是上海本地人并在上海生活过相当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一例外地对上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培训、工作、到欧美大学访学等方式,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国际上有关城市研究及城市比较研究的文献,也进行了实地研究工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他们居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上海: 他们可以从地方角度出发,提出独特的见解; 同时他们也了解西方城市研究文献以及其他亚洲城市(如第一部分中提到的亚洲城市),因此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讨论上海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

       在第二部分的五个章节中,我们从不同层面出发,集中探讨上海的地方转变。我们的分析从国家及地方治理(第五章)的层面出发,到达个人消费者的选择行为(第十章),其他的章节还涉及部门的层面、城区的层面及社区的层面。在这些章节中,尽管作者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数据资料不一,但他们集合起来,却可以提供一种综合的、细致入微的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源自全球、区域、地方的宏观及微观力量如何在不同的层面影响不同的地方因素(如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空间)。这些章节通过不同的方式,“重新发现”上海地方成分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全球因素。

       针对上海作出及时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增长与变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任何新的信息很快就变得过时。虽然在本书完成并加以修订时,本书的研究对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与本书各章节的作者还是可以自信地说: 我们已经触及了上海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经历地方转变的一些关键因素。2008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将会延续到2009年底或更久以后,这也会对上海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我相信我们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将会在危机中得到证实。

陈向明

2008年底

《上海崛起》目录


《上海崛起》致谢


       本书的出版工作已经准备了好几年,它始终贯穿于我最近几年在三个城市(上海、芝加哥、哈特福德)的工作中。这本书可以追溯到2002年5月18一19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会议“上海的发展与全球城市”。这次会议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SASS)组织开展的,得到上海市政府(通过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资金支持。在这次会议上,我邀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我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别是其前副所长周振华教授,让我与他共事,组织此次会议,同时他对本书的编辑工作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其他官员、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真诚地接待我的访问,并邀请我参加其他几个会议,我再次对他们表示感谢; 在其中,我特别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左学金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的陈仁和,感谢他们的盛情款待。

       其他一些机构与个人也为完成这本书提供了灵感及(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自从在2005年参与到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城市时代”项目后(www.urban-age.net),我参加了在伦敦、墨西哥城、约翰内斯堡、柏林、圣保罗等地举行的会议,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除上海之外,其他全球城市也具有十分广泛的研究价值。我于2006年应邀加入德意志银行阿尔弗雷德·何豪森学会董事会,之后我越发认识到,更好地研究和治理全球特大城市,意义十分重大。我感谢阿尔弗雷德·何豪森(Alfred Herrhausen)学会的诺瓦克(Wolfgang Novak),他支持我于2008年5月底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了另一次国际会议,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将有关城市的研究工作更推进了一层。

       我感谢本书所有章节的作者,他们对本书的出版表现出巨大的支持、耐心与合作。在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我就从萨森、马库森、卡萨达等学者的著作中受益匪浅,今天又从他们为本书所写的章节中汲取了宝贵的知识。我向会议中与我们分享东京、汉城、台北等城市经验的与会者道歉,由于本书主题及内容长度的限制,我不能将他们的作品纳人本书; 但他们作为与会者,在会议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观点、他们研究的城市,充实了我们比较分析的基础。除我以外,所有有关上海章节的作者都生活在上海,他们教授我很多有关上海的知识,让我这个北京人都开始热爱在上海研究、访问,甚至生活。

       我感谢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特别是院长彭希哲教授,以及与我长期合作的任远教授,他们在许多场合给我帮助。2005年秋季,到了这本书的最后完成阶段,我得到伊利诺伊州大学芝加哥分校大城市研究所学者奖的支持,大城市研究所主任戴维·佩里(David Perry)也为本书作了不少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全球化与社区”丛书的编辑丹尼斯·贾德教授从2007年3月开始,就不遗余力地支持本书,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我很感谢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前编辑卡丽·马勒(Carrie Mullen)及现任编辑彼得·马丁(Pieter Martin),感谢他们对我、对本书的信心。我感谢几个匿名的评审员,他们在不同的阶段为本书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编辑人员(安德列亚·帕奇,马克·施托费尔,玛丽)也为本书的出版作了出色的工作,使本书的手稿及时付印,使本书成为一本及时的著作,反映上海这一世界上最具活力和迅速全球化的大城市。最后,我感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公司的施宏俊总经理、蔡欣编辑、陈雯雯编辑,感谢他们相信同时在上海出版本书中文版的价值,感谢复旦大学的邾慧,感谢他及时、高质量地翻译本书。感谢三一学院的刘昶,感谢他对译稿的最终校对。

       2007年8月,我成为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三一学院城市与全球研究中心的首任教务长兼主任。我希望哈特福德可以汲取上海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城市的经验。尽管哈特福德市的规模要小得多,哈特福德的保险业排名在美国(甚至在世界)却很高,但它面临严峻的经济、社会不平等,这是由于逆工业化、种族主义遗留因素、城郊分割、国际移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这些方面,哈特福德是芝加哥的缩影,它与上海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也发现了小城市哈特福德的优点,有鉴于此,我将继续进行比较研究,比较上海和其他全球或全球化的城市。不论城市是大是小,不论我们从全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地方的角度出发,城市间的互相学习将会继续下去。

陈向明

芝加哥,上海,哈特福德

.

“新视野书柜”系列(随意排序)

新视野书柜|《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叶南客 著(2003年)

新视野书柜|《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陈明明 主编 (2009年)

新视野书柜|《亲历美利坚:家庭写真、社会绘本、政治影像》玛雅 著(2010年)

新视野书柜|《变中之痛》陈映芳 著(2012年)

新视野书柜|《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任远、谭静、陈春林、余欣甜著(2014年)

新视野书柜|《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王邦佐 著(2005年)

新视野书柜|《巨变中的中国青年》杨雄 著(2015年)

新视野书柜|《权利、危机与公共政策:一个比较政治的视角》赵德余 著(2012年)

新视野书柜|《制度的文化基因》孙嘉明 著 (2020年)

新视野书柜|《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范芝芬 著 (2013年版)

新视野书柜|《全球化下劳工处境与劳动研究》黄德北 等著 (2011年版)

新视野书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蔡禾、刘林平、万向东 著(2009年版)

新视野书柜|《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康拉德.科塔克 著(2012年版)

新视野书柜|《上海调查:新白领生存状况与社会信心》李友梅 主编 (2013年版)

新视野书柜|《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李培林、戈尔什科夫等主编 (2011年版)

新视野书柜|《社会与行为科学》王勋,刘国力 主编(2005年)

   特辑|《橡树果》自画像(公众号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