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光】《老宅纪事》之三:母亲的土布

 老年人CWK 2018-02-09

敬 告 读 者

本号新设“时光”专栏,记录时代沧桑巨变,感受生活五味杂陈。

“时光”专栏首发的是《城市导报》记者李慧华撰文、吴立德摄影的《老宅纪事》系列文章9篇,从上海农村一个村庄的变迁中,回眸往事,记忆乡愁,感受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编者


位于闵行区颛桥镇中心村的老宅要动迁了。住了一辈子老宅的父母,在80多岁的高龄面临第一次搬家,可谓是——伤筋动骨。


有着我们童年、青春记忆的小河、村宅,将不复存在。我们姐妹仨成长的欢乐,当年过着感到煎熬、现在想起觉得珍贵的日子,仿若就在眼前。


半个世纪以上的日积月累,看着很多堆在家中经年不用的老物件,记忆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唤醒。这些放着不用、丢了可惜的东西,被我们反复掂量着要不要保留,两代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割舍这些,如同去除身上的精血一般疼痛……

三、母亲的土布

和沪郊很多农家一样,母亲有一箱子土布,仅有一箱子。


老宅要动迁了,今后的新居没有土布的容身之处,母亲说要处理掉。



问题是怎么处理掉呢?这些凝聚了奶奶和母亲劳作心血的土布,布满了我们成长的信息。“不能扔掉。”这是我和姐姐共同的想法。



于是,我和姐姐分别把这些土布拿回了自己的家。望着这些颜色依旧鲜艳、保存完好的土布,思绪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奶奶纺纱织布的情景浮现眼前。



那时候,奶奶一有空闲,就在家中纺线。吱吱呀呀的纺车声,伴随着奶奶的絮叨声,常常令我们想着要躲开她,到田野里去玩耍。


奶奶一手握着纺车手柄有规律地摇动着,一手捻着雪白的棉花线不断向身侧舒展,这种双手不同动作、却又在统一节奏上的协调,我们姐妹仨一个也没有学会。


奶奶一边笑着呵斥我们,说我们这样粗手笨脚的,长大了嫁不出去,一边又要我们看书去,说“书包能翻身”。不识字的奶奶也知道,让我们好好读书,读书总会有用的,现在想来,也是神奇。



每年秋冬农闲时,从东到西的“李家宅步行街”,就成了晾晒纱线的好场所。姐姐大我几岁,已经要帮着大人干活了,常常是伸着冻得通红的小手帮着大人拽现,小小的身子不及晾晒的架子高;我还小,却是孩子王,常常带着妹妹和小我两三岁的小伙伴们,绕着长长的纱线追逐嬉戏。


大人们则一边忙碌着,一边呵斥着,生怕我们带翻了纱线。我们稚嫩的、银铃般的欢笑声,荡漾在初冬的田野上,给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农家带去了一抹亮色。那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



父母生了我们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农村是抬不起头的,等于你们家没有壮劳力,没有人干农活,挣不到工分,年底拿不到分红,生活改善无望。为此,父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瘦小的父亲常年身体不好,拿着36元的工资,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怕辱没了共产党员的称号。母亲在乡办企业工作,也拿36元工资。



父母要供我们姐妹仨读书,家中还有奶奶,一家6口人,全部的生活费用只有72元。为了让处于成长期的我们吃好、吃饱,为了让奶奶尽可能地得到照顾,父母亲能做的,唯有克扣自己。


父亲总是在加班,赚得一点点可怜的加班工资,三毛、五毛不等,每月也总能拼凑个三五元;母亲是乡办的机械厂里有名的“汤司令”,舍不得买五分钱的蔬菜,每顿饭都只买两分钱的菜汤。


我们尚小时,还不能体会生活艰难的真正意义。但若干年后,当我从初中同学、母亲的徒弟口中听到“汤司令”这个称号时,心脏抽搐得一度说不出话来。



我们姐妹仨的乖巧、勤劳、能干,渐渐弥补了父母没有儿子的缺憾。时代的飞速发展,让没有儿子的父母也能挺直腰杆做人了。我们姐妹仨是前村后宅闻名的“学霸”,年年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姐姐考取了大专,我和妹妹在同一年进了大学,实现了奶奶“书包翻身”的遗愿,也让父母抬起了头,脸上有光。


四五十年前的上个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沪郊乡下女儿的陪嫁,是要看有多少床被子(尤其是缎面的、织锦缎的)、多少套新衣、多少斤毛线、多少匹布,越多,越显示出家境的殷实。



我家贫寒,父母亲都是技校毕业,算是半个书生,没有谋得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工作,却成了半吊子农民,不善农活,不精纺纱织布。母亲虽精明能干,但抵不住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压,常常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三个女儿的嫁妆,更成了压在母亲心头的一块石头。



“再委屈也不能委屈了女儿。”于是,还在我们孩提时代,奶奶和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奶奶纺纱,和邻居一起染纱线,再由母亲抽空借邻居家的织布机织布。一年复一年,慢慢积攒了一大箱子土布,但和邻居家几大箱子的囤货相比,还是少得可怜。



谁承想,等到我们出嫁时,接受了知识熏陶、已经迈入城市的我们姐妹仨,任谁也没有把土布作为陪嫁带走。


“这箱子土布,我和你们奶奶攒了很多年了。”母亲一边翻着一匹匹土布,一边出神,继而又喃喃自语,“你奶奶哪能料到,土布什么用场也没派上。社会发展太快了,谁能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呢。”



节俭了一辈子的父母,哪能真的舍得把土布扔掉呢?当姐姐姐夫、我和先生分别认领了这些土布后,母亲如释重负:土布终于给了女儿们。


城市导报记者 李慧华/文  吴立德/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