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为什么要自杀

 tuzididie 2018-02-09


今天发篇读者来稿,作者张亦弛,简书昵称Kenney_Zhang,目前在英国Essex大学攻读精神分析博士。


他写了两篇为什么自杀二重奏,这篇是《妈妈,我为什么要自杀》,着重讲了寄生性母婴情感关系中三种不健康的情感模式,和这样的模式之下隐埋的两颗情感炸弹,最后得出,自杀既是杀死无法承受和消化痛苦的自己,也是杀死内化的恶毒母亲。



说在前面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母亲”多半指的是母亲的情感功能(Bion’s alpha function)和形象/象征(symbolic mother),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现实中的母亲。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母亲不一定有好的母亲功能;很多父亲也会拥有好的母亲功能。




在Klein和后期Klein,比如Bion的精神分析学派里,母婴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仅停留在母婴关系本身。母婴关系驱动着和决定了人类一辈子的情感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妈妈的关系神不知鬼不觉地影响着一个人未来和其他人与物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母婴关系是孩子的第一个前社会(pre-social)关系。情感健全的母婴关系造就一个情感健全的人生。不管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多么巨大的人生苦难,他们总会有很好的精神防御机制。反之,一个没有在母婴关系中获得足够好的( good enough)情感满足的人,人生的一点点波折就会在他/她的内心造成毁灭性的波浪。


结合关于我最近对母婴关系的学术兴趣,我想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谈谈为什么有些人会自虐,自杀。



为什么他们情不自禁地要弄死自己?



Bion对精神分析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他的母婴模型(mother-infant model),在这个母婴模型里他谈论了3个情感链接:parasitic(寄生)、symbiotic(共生)、commensal (共存)。


So,为什么要自杀?


我们来联想一下:一个妈妈正和她的宝宝在一起。宝宝哭了因为宝宝饿了。宝宝这时的哭泣是在向妈妈传达一种对死亡的恐惧(饿死)。我相信在宝宝10次的哭泣里,有9次妈妈会马上来满足她的宝宝。满足后的宝宝会满足地再次进入梦乡。我在这想强调的是那十次中的1次:人无完人,总有那么一次妈妈会忽略宝宝的哭喊。没有被满足,正在等待妈妈乳头的宝宝感觉没有及时满足它的妈妈的乳头是坏乳头。宝宝认为坏乳头用“不满足”、“等待后满足”来攻击宝宝。宝宝很害怕,因为如果妈妈的乳头跑了,它的小命也就不保了。


基于对失去妈妈乳头的恐惧和对妈妈好乳头的嫉妒(我自己怎么就没个那么有营养的乳头?),宝宝决定惩罚妈妈的乳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有时宝宝会咬妈妈的乳头:它认为乳头是坏乳头,它要惩罚乳头,并对其完全控制(我要你喂我,你就马上来喂我,不然我咬你!)。


备注:以上对宝宝的描述是基于成人语言的。宝宝真正的思维是建立在前语言期的情绪情感上的。所以如果想要理解宝宝,应该从情绪的角度来感受宝宝。


上面谈论的这个母婴模型虽然把宝宝描述成了一个小暴君,但是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类发展过程。几乎每个宝宝都会咬下妈妈的乳头。


下面我想谈谈从这个妈妈和宝宝身体关系衍生出来的精神、情感关系。当宝宝饿了,宝宝嫉妒了,宝宝烦了,宝宝郁闷了,它会向妈妈表达它的愤怒:我咬,我拉屎,我哭喊。


由于我今天想谈的是自杀,我接下来着重来讲寄生性母婴关系(parasitic relationship)。在一个寄生性的母婴情感关系里至少有3种不健康的情感模式:


1
封闭型妈妈


宝宝向妈妈投射它对死亡的焦虑,妈妈没有能力(情感能力, alpha function)接纳宝宝的焦虑。她从潜意识情感上认为宝宝是一个坏东西,所以她把宝宝向她投射的焦虑全部隔离在自己情感之外。久而久之,宝宝很不理解为什么它如此焦虑,妈妈一点反映都没有。


在这样的母婴关系下成长的宝宝,长大后没有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烦不知道为什么烦,因为妈妈小时候没有赐予它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换句话说,他内心的那个“妈妈”是一个冷漠的妈妈:“妈妈不爱我。我都要死了,她却无动于衷”。最终,烦躁以及各式各样不被理解的情绪和这个无动于衷的妈妈形象被他深深地埋藏压抑在了心底(潜意识)。



2
情感脆弱型妈妈


这种妈妈和封闭型妈妈有相似之处。相似处在于妈妈无法消化后反馈孩子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在孩子心里变成了情感“粪便”或“便秘”。他总觉得很难受,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


和封闭型妈妈不同的地方是,情感脆弱的妈妈变成了宝宝的情绪俘虏。因为妈妈没有消化,理解孩子情绪的能力。当她接受到宝宝的暴力情绪的时候,她不但不能消化,反而,她因此变得无比的焦虑和愤怒。随后,她把孩子交给她的,和她自己的被孩子诱发出来的抑郁、焦虑和愤怒全部交还给她的宝宝。久而久之,这个情感虐待性的妈妈也被这个孩子埋藏心底。



3
过度焦虑型妈妈


过度焦虑的妈妈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可是问题却大大出乎意料。由于妈妈总会时刻满足宝宝。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形成一个“妈妈是我身体之外的独立体”的感知。到头来,他成了一个长不大,和母亲分不开的的孩子。


这个长不大的孩子无法在他自己内心构造出一个关爱的妈妈形象因为适当和母亲情感分离后才能在自我内心建立母亲的形象。长大以后,什么都需要别人来帮助他。换句话说,他把生活中的很多人当成自己的外界妈妈。


这3种模式在现实中往往是交互交替发生的。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个Kenney_Zhang是个什么东西啊?写个关于自杀的文章,却至此连一次关于自杀的话题也没有说到。朋友不要慌,虽然我没有直接提及到自杀和自虐,我已经解释了自杀自虐的“炸弹”是怎么埋下的。



这3种寄生性的母婴关系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指向毁灭性的。在这3种模式中长大的孩子在自己内心埋藏了2个致命的情感炸弹。



第一个情感炸弹,是自己从小不断累计,不断溃烂,不能被自己理解的情绪。由于妈妈无法接受与容纳(contain)我的情感疑惑,我也只能把它们埋藏/压抑在心底。结果情感压力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外界有个什么风吹草动,这个情感“高压锅”也就随之爆炸。


第二个情感炸弹,是一个无法成功内化的好妈妈形象。由于妈妈的情感封闭,脆弱和过度焦虑,一个源于妈妈对自己情感的接受,消化的功能(alpha function)没有被成功地注入内心。每当在成人社会中遇到某种挫折,他的潜意识中没有一个能照顾他,安抚他的妈妈形象。再加上体内那个续压已久的“高压锅”,他想不爆炸也不行了。


更糟糕的是:在这个这个好妈妈形象不能被内化的前提下,坏妈妈反而被内化了。小时候被妈妈冷漠,被妈妈用坏情绪攻击,长大后这个内化的坏妈妈就会对自己进行情绪攻击(冷漠也是一种攻击)。长话短说:小时候被妈妈虐,长大后虐自己。虐得受不了了,他最终就选择了自虐自杀。


他潜意识地杀虐了无法承受和消化痛苦的自己和内化的恶毒母亲(攻击指向自身)。





明天还将端上一篇

《爸爸,我为什么要自杀》

敬请期待



编辑  黄思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