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品小年

 songsgt 2018-02-09

  编者按:
  今天腊月廿三,俗称小年。“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祭灶是小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过去,关中人勤勤恳恳了一整年,终于可以在这天大快朵颐、把酒言欢。但对诗人而言,小年祭灶,不仅有物质上的酒足饭饱,更有精神上的五味杂陈。让我们从几首有关祭灶的诗作中,品读诗人在小年这天的别样情感。
           范成大 忙碌之余的期待
   祭灶词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按照古代祭灶习俗,官宦世家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百姓民众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的人,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食物,并向灶神祈福,以求来年平安。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就用风趣细腻的诗句,将古代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进行了描写。这一天是灶王爷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的日子,玉帝将根据汇报决定新一年中这个家庭的吉凶祸福。因此,祭灶对每个家庭都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希望这个与他们相处了一年的庇护者和监督者“报喜不报忧”,所以就做一桌丰盛而美味的饭菜,希望用这些食物糊住灶王爷的嘴巴,这样他就会从天上带回来吉祥。
     这天,一家人早早起来,又是准备糖果,又是准备点心,所有人都忙碌了起来。而作为家里的孩子,就等着这天的到来,等着分享祭灶所准备的美食。那些糖果、点心,其实是过年盛宴的前奏,是为满足馋了一年的孩子们的欢心而准备的。诗人描绘了人们为祭灶而忙碌的场景,又描绘了祭灶当天各式各样的菜肴,并饶有情趣地对灶王爷说:“我们让您吃饱喝足,就请为我们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吧!”
              苏轼  清净之上的超然
    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
    对于苏轼来说,仕途不顺可能并非坏事,这样的生活境遇,催生出的是苏轼独特的文化审美情趣,最终留给人们的是不朽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位曾经在宝鸡为官的大文豪,人们的感情是特殊的:流连在苏轼的作品之中,人们既希望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希望他能超然于俗世之外,只做一个爱妻子、爱百姓、爱诗词的文人就好。
    让后人为之庆幸的是,苏轼并没有耽搁在仕途的磕绊之中,他随遇而安的心态为他的诗增添了不少色彩,比如他的《纵笔三首》。《纵笔三首》是苏轼的组诗作品。三首诗反映了苏轼晚年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关系。组诗笔调恬适闲远,情韵俱佳,充分体现了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样的日子真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这首诗的前两句,用直白的语言写出了儋州的实际情况:新米未到,米价疯涨,人们生活相当辛苦。转而画风突变,又写了祭灶的日子,邻居们肯定愿意让自己吃饱喝足一次。这样豁达的心态,表达出爱民如子的苏轼和儋州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戴复古  奔波之后的安闲
    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
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
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某年小年前后,戴复古在家养病,望着屋外的潇潇风雨,不禁有些感慨,觉得自己这样隐居山中,就像梁鸿隐居海曲,像刘桢病卧清漳一样,这世上清闲的人不多。明天新酒就酿好了,不如叫上乡亲好友一起祭灶、饮酒。词句之间,戴复古感慨时光荏苒,自己一生浪游江湖,如今年纪大了、衰老了,疾病缠身,但过着自己喜欢的隐居生活,有诗有酒有好友,也值了。
    戴复古出生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的时代,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生存,统治集团无能,“直把杭州作汴州”,爱国志士报国无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戴复古选择了一条写诗、拜师、读书游历的道路。戴复古出生于今天的浙江台州,当时许多青年都靠科举进入仕途,但戴复古没有走这条路,而是把吟诗作为职业,将富贵功名抛到九霄云外,待诗文有了些成就后,拜在著名诗人陆游门下,跟随陆游写诗,诗文进步显著。随后,戴复古开始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计划,看山看水,游南闯北,一生脚步不停,诗文不歇,漫游时长四十年;直到 70岁时,才被儿子接回家,回归山林。
    戴复古一生浪游江湖,后期诗文广为流传,名声大震,实现了一个诗人的理想。
               秦观   凄寂之中的温暖
  答曾存之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秦观的一生,与和他亦师亦友的苏轼一样,虽然“博览群书、抱负远大”,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宋朝正处在多事之秋,因为对变法持有不同态度,朝堂之上很快划分为改革派和守旧派两个派别,而且新旧派系之争愈演愈烈,让曾经两度落榜、最后终于跻身庙堂之上的秦观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排挤和贬谪,对为官失去了兴趣。
    并不顺利的仕途,却意外地带给秦观非凡的文学成就。秦观的凄苦经历,让他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使他的作品在意境创造上,以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见长。
   又到了一年年关之时,不知身处何地的秦观写下了一首《答曾存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面对奔腾而去的流水,面对转瞬即逝的青春,面对镜中映照出的白发,面对壮志难酬的现实,秦观表现得心灰意冷毫无办法 ;唯一感受到一丝生活气息的,便是在祭灶的时候,和邻里之间你来我往的生活情趣。
    孙蒿   热闹之外的孤独
    行都钱岁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朱自清在月色映照的荷塘边,看到了杨柳的风姿,听到了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独自感怀:“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00多年前,南宋诗人孙蒿在祭灶这天独自徘徊,看到宫城前盛大的傩鼓,闻到街面上扑鼻的饭香,也忍不住慨叹:“热闹都是别人的,而我只有忧伤。”
    孙蒿是安徽休宁人,生活在宋末元初。那是一段动荡的岁月,在中国北方,强大的女真人被更强大的蒙古人打败,南宋的江山不但没有安稳,反而愈加风雨飘摇。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南宋彻底宣告灭亡,因战乱而四处奔波的孙蒿,从此隐居在浙江海宁的深山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正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彼时的孙蒿心中充满苦闷和惆怅。居于陋室,他深感光阴易逝、故乡难回。走上街头,他看到宫城门前傩舞翩翩、锣鼓阵阵,好一幅热闹的场景,又闻到,酒肉和饭菜香味从街边人家的门窗中逸散出来。这是小年的味道,但却少了一分欢愉、多了一分凄凉。
    在这样的小年里,孙蒿想到,自己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目睹故土被践踏、亲人受欺凌却无能为力,直至如今英雄迟暮、两鬓染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