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不争」?

 方远图书馆 2018-02-09

老子所说的不争,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

第三章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命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八章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地,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二十二章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六十六章有“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八十一章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现实的社会中,那些科学家,象钱学森、邓稼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不计名利。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外若尚贤,民必有争竞之心,有些人则觊觎其名之下的厚利,欺世盗名;有的追名逐利,蝇营狗苟;有的私欲膨胀,肆无忌惮。凡此种种,皆借盛名奇物瞒天过海、巧立名目、浑水摸鱼。修道贵在物我两忘、隳肢黜聪。名利奇物所好,心必骋逐于外物,必起贪念,必致心神迷乱,此乃修道之大戒。故不尚贤,使民不争。

至上之善,其性若水,和合万物,不争之德。和合万千地形,无处不居;谦卑处下,虚怀若谷;润物则达肤入里,诚至信至;万物以水化生,果实已成;能圆能方,刚柔相济,运用自如,无懈可击;动静自如,行止有时;仪态万千,随物流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水谦卑处下、众人所恶,江海百谷,莫则其深。水具不争之德,故无怨咎过失。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亦唯有不争不致祸端。

司马懿空城听琴,听出兔死狗烹的弦外之音,不争一时之名,不逞一己之能,韬光养晦,以曲求全,终得司马政权。范蠡助勾践十年生聚,不争宠邀功,功遂身退,做个潇洒的陶朱公,而且又能财聚财散。此皆不争以全其身。

圣人在上而不骄,顺乎民情,学道不骄,顺乎一气,一返浑朴,居上以退,谦卑待下,民(气也)无变,气不骤,气不骤则神定身安。治世之道,不让老百姓感到沉重不堪,而且会真心地拥戴你推崇你,若此,则江山永固。此皆不争之妙也。

一个人能胸包宇宙,善利万物,心态从容淡定、临危不乱,虚怀若谷,谦卑待人,做事刚柔相济,顺乎民意,行止有时,此正如同王阳明所说“心外无物”,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样的人不与人争,天下谁能与之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