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华莱士,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思维方式,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除此之外,而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老话:“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中,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人类这样的生命,正是因为有着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复杂思维,方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去改造世界、创造万物,成为万物之主、万物之灵。思维,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对于自己大脑思维的开发和利用却并未达到极致。有科学家宣称,普通人大脑的开发只有3~5%左右,就连最聪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也只开发了10%左右。近些年来,还有加拿大的科学家宣布爱因斯坦负责运算数学的大脑部分比常人要多开发约15%。姑且不论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但可以预测的是,我们的大脑还有巨大的潜能尚待挖掘和利用,如若有一天真能梦想成真,届时也许普通人也能拥有超级智慧大脑,拥有着非同一般的高级思维和超级思维。
![[转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上)【我们的幸福家园】 [转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上)【我们的幸福家园】](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1001/124359563_3_20180210012405943)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思维和思维方式混为一谈,其实,思维和思维方式是所有区别的。就个人的理解,思维为主体,思维方式为客体,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衍生品。打一个不是很贴切的比喻,如果把思维比作大树的“根”,那么思维方式就好比大树的“枝”,“枝”也是从“根”那里进行衍生和发展的,而所结出的“花”和“果实”,即产生的行为和习惯。
思维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核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一切活动皆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强,个人的生活能力及生命能力就强,在生活中,就体现为此人的健康、幸福、智慧等层次和境界就相对高。而关于思维方式,也可以做一个浅显的归纳,一个人想要达到某种思维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中采取和体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可以称之为思维方式。
![[转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上)【我们的幸福家园】 [转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上)【我们的幸福家园】](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1001/124359563_4_20180210012406131)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父母遗传基因的继承,这一世出生开始,后天所受到的文化、信息、习俗的影响,基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见识和理解,在其为人处世、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各项活动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反应机制和应对方案。因此,不同国籍、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即思维方式亦有所不同。比如,有两个人,一个自卑,一个自信,在面对领导擦身而过却并未和其打招呼的现象时,自卑的人也许会在心里嘀咕,觉得领导看不起自己,为此心生烦恼;而自信的人对此事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并不会引起内心的波澜。这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引发的不一样的行为方式,随着思维的惯性发展,也许还会引发不一样的人生。
不管是人的思维也好,或是思维方式也罢,皆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是可以不断的开发的,天才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否强大,思维方式是否科学,除了先天因素之外,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逐渐改变的。我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开拓思维,以及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积极的思维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即:认知力、记忆力、专注力、分析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等,包括提高自己生命的各种各样的能力。
![[转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上)【我们的幸福家园】 [转载]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上)【我们的幸福家园】](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1001/124359563_5_20180210012406349)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思维和思维方式是互为影响的,两者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联。前面已经打过比喻,若思维为“根”,则思维方式为“枝”,“根”变了,“枝”会随之而变;“枝”变了,“根”也会受其影响,无论是“根”变还是“枝”变,皆会影响最终所结出的“花”和“果实”,即行为和习惯会有所改变,人生和命运也会有所不同。但追踪溯源,修正的最核心之处还是在于“根”,因为“根”才是问题最初的“因”。所以想要改变人生,先从改变自己的思维开始,同时,通过思维的开启,不断开动脑子,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也。
正如【生命细胞科学】告诉我们:“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就有怎样的行动方式,就有怎样的做人做事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前流行的互联网思维,体现了人的思维是可以互相沟通、传递的,在通过网络传递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观点和见解,甚至行为,是思维的体现。
人的思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千家万户,也可以通过大脑发射的脑电波,传递到大自然空间,我们把这种脑电波称为思维波。思维波强传递范围更大,思维波弱传递的范围可能更小。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环境会影响人、造就人,实际上就是这个环境的思维波在发挥作用。比如,在学校,人们常常会想到学习,这是学校这个环境空间里思维波共振的体现。在图书馆,人们常常都是自觉的看书,不大声喧哗,这是图书馆这个环境空间里,思维波共振的体现。人一旦进入这个环境空间里,接收到这里大脑思维发出的思维波,就会自然的做出和环境相适应的举动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