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受戒》 看汪曾祺的水样语言

 冬天惠铃 2018-02-10
《受戒》

拜读了汪曾祺大师的《受戒》,我才知道为什么他的文章被许多人推崇膜拜。人们将他的文字比作“水一样的语言”,我想了想  发现确实没有更合适的词语了。水一样的流畅,灵动,透彻,让人读后神清气爽。但我觉得,汪曾祺的文章更像是水墨,有浓有淡,有线条 有平摊,三三两两的笔墨 勾勒出奇妙的意境,不急不缓的运笔 悄然展开故事的线索。

下面我想从语言和情节两方面,浅谈一下我不成熟的阅读感受。


其语言的特点,《受戒》开头第三段最为明显。

《受戒》原文第三段

文章中,汪曾祺想要介绍“庵赵庄”,于是他把“庵”“赵”“庄”三个字拆开 分别解释了一下。这看似不必要的写法 却并非废话。首先,明明没有尼姑的和尚庙 为什么要叫“庵”呢?因为“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这一说法,立刻将荸荠庵的“不正规”体现出来。而庵中的和尚也将自己的寺庙错叫为 “荸荠庵”的细节,更是其“不正规”的印象再次加深。 汪曾祺那顿促有致的语言节奏,与洗练的用句,让人们很快对“庵赵庄”有了一个认识与判断,从而引起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小小一个开头,就吊起了人们的胃口。

《受戒》插图二

汪曾祺的语言的另一特点,是极具画面感。

《受戒》原文列举

通过大量的排比式列举,将县城的热闹喧哗 与小和尚明海的天真烂漫相互结合,电影般的镜头感与带入感油然而生。尤其是最后一句“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将小和尚的好奇与可爱 有力烘托出。

《受戒》插图三

文章中的对话部分也耐人寻味。

《受戒》原文列举

可以看出,对话中 小英子提出一连串的问句,而明子则是一一回答。简单的几个语言来回,让小英子的古灵精怪与明海的憨厚痴情 清晰地浮现出来。明子从“大声”到“小声”的变化,既反映出他的憨厚听话,也体现出他的一往情深。


情节上,我比较喜欢汪曾祺对“荸荠庵”中和尚特点的一系列笔墨。

首先,舅舅选明海做和尚的三个标准就很有趣。分别是 长相好,声音亮,智商高。这三个标准暗藏深意。

原文片段

智商高 最重要的优势似乎不在于熟背经书,而是精通“账簿”。从“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一句看出,“荸荠庵”中的“僧人”或许只把这佛教的图腾当做摇钱树。

原文片段

“念经”变成了“杂耍”,“供奉神灵”变成了“风流出头”。看来 颜值高的和尚果然市场更广阔。

原文片段

和尚们“做法事”时有板有眼的曼声吟唱,自然是需要一副好嗓子了。这嗓子可不是用来念书颂经的,而是用来做法事糊弄人的挣钱饭碗。

原文片段

相比之下,小英子家的精致与富足更让人神往,与“荸荠庵”的混乱邋遢形成了巧妙对比,也为明海与小英子的情感发展做了铺垫。

《受戒》插图

《受戒》一文,可说之处数不胜数。在感叹汪曾祺的精妙用笔同时,他的写作思维也引起了的众多读者的膜拜与效仿。无论是“水一样的语言”还是“水墨一样的意境”汪曾祺的文字 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触发的我们 内心深处的层层暗涌。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