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真论道 放心自在
以下所言,虽是自己真实体悟,但有些未得实证,述之原因为若不能法明理透(就像我们都还没有成佛、仙、圣,但不影响我们探究其理法。),直接影响着现在的修行:
一是实践上尽管还没达到,但可从理法上讲,此问题不透、道理不明影响修持,就像你我要修道,心里都有对道的一个自己的认识,才生追求之心,这个自己的认识,尽管还没成道,但已有自己的认识,否则是无法修道和成道;
二是理不通透,不能圆融,心生阻隔,不能无住通达,影响向上进修,影响进修的速度,也影响以后的究竟;
三是不能目标方向定得太低,误了修者大好志气。
对真性、先天一气、大道等的论述,前人已极其可能,从各角度、比比皆是(尽管是强说)。但对修者来说不过一心,那么心放在哪里,又怎样才能达到放心自在的境界呢?
各种法门有意无意都有教你放心的地方,这个地方也是你窥见大道及有形、无形修持大道的地方。
如念佛号、参话头、读经文就是以一心代万心,心集中于佛号、话头、经文上,道家分段修炼,也须心集中于身体某一部分,但最终无不是身心合一而化,从而悟道,进而再走化虚一步,终解万物与身心同理、同质,洞彻大道。
直修大道也不过是一开始认得大道,不走弯路,且修时能得力,可在生活中修而已,它也得走融化身心之路,不过在日常中潜移默化故,也没有什么过程的界定,以一贯之,彻始彻终以心合道而已。各种法门在化后都要使已融化的身心进一步与道融合,与道合真,而直修不管过程,管它什么合真中出的六通、阳神、意生身,末余事而已。
对各种法门来讲,适合自己的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
种种修行方法不过是让你用来体悟或接近大道的不同途径。
正是对道的不同的认识,才使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同时也决定了同一方法中各自的修行境界。
法门之间有时也参考、借鉴、相互促进,如直修法门可与其它法门同修,可起到促进的作用,可使你明确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使你自己对你的修持不疑、不惧,坚定道心,发心上进,更可在所修法门某些环境不适宜时用此作补充。
事实上,当你体悟了大道,便可过河不需船了,只余绵密保任,自然可做无事道人。
现在知道了直修大道就是心与太虚合,象吕祖说的与清虚明净的境界溶合。但这样说恐怕一些修者一时接受不了,为什么,人时时在为自己打算,若让他离开身体,尚且不适应,如今让他离开天地万物,心与太虚合,恐更不易接受。你让他一下子不管身了,恐怕不只是不习惯,会有修者问,修道是性命双修,你怎么不管身呢?其实当你日常为身而逐外物时,名曰为身,何尝一时用自己的真灵来照看过身,修大道恰恰是一灵照大千,当然包括你的身。
当你的心在你这个身体中,那它就在身体中灵,随时知身体的痛、痒,真人的心在太虚、在万物,随时能知万物变化、兴衰。
心在身,触住你身体的任何部位,你都感觉到,都是你,也不是你,是你,因指你而非指他人,不是你,只是你身体的个别部位;心在太虚,真性周通法界,但不能又将自己禁锢于自己设定的圣、仙、佛,否则又会形成新的执着,若何说亿亿化身,正是此周通法界之真性、自在心,无任何执着,包括圣、仙、佛本身,无处不在,而又不在某处,这样才可达究竟而应声显化,随物现形,生死问题,死后去处问题,也可从此中透脱。
所以非放心自在不可!
一大德长期未悟道,在到水井边提水时,担折水洒,顿悟不能悟道原来是象桶禁锢住水一样,不能放心自在,从而得悟。
放下万缘,澄明其心,将那片心与清虚明净的境界溶合,心自在无碍,自合真道。
须明白小未能破,大无所不包,周通法界,无此心体,说不到真悟上。当入此虚空中,时至,还需追求什么息住脉停吗?有来去吗?来往哪来,去往哪去,呼往哪呼,吸往哪吸,太虚即为你体,不求而呼吸自停,不过非身体气化后、达无身境不行。
所以修只应真追三教圣人心量,也只有此时,你才能真正体悟到佛祖所言无修无证的真正含义,无形中身也在此时快速随心化,此时正如真人所言:“自有天然真火候”!
其实一切都是心在拦着你,真人言:“心死神活”一点也不虚!
人问:大千坏时,道坏不坏,大德曰:“坏。”从皆愕然,因为皆知大道亘古长存,是不坏的,怎么说坏呢?其实道即自然,换句话说一切自然而然的存在、变化就是大道,有体有用而已,犹如水和波,不能为使水平静而把波舀掉,否则波尽水干!
事事心安理得,渐心宽体胖,中正之气日充,心、身日与道合,心遍处一切而不住一切,曰:放心自在!
2006-12-20 13:5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