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

 窦建利 2019-08-18

修道之人,须含三德,立三志,守三不,如此方可入道

:行三千道:

人人皆言明师难遇。其不知,可堪传承的载道之器同样难求。故古来明师教人,无不千磨百折,明察暗试,以验真假。若非真诚志士,即便堆金积玉,亦冷笑不应。

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尚且如此,何况于成道。大道修养,绝非玄虚不实之事,必须有慎终如始的精神,发大愿力,行大脚力,一步一步,坚忍不拔地前行方可。

首先,要含三德:

一是忍辱受垢。道生于清静,德生于卑退。能忍辱,虽卑而不可踰,能受垢,虽柔而能胜强。懂得饶人让人,屈己尊人,常能平心下气,广行方便,即是上善若水,积功累德;

二是热爱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所谓黄老之道,即是长生久视之道。此道贵生,不但要珍重自身难得的生命机缘,重要珍重天下万物皆一、生命相通的本元。物我同源,本无贵贱,相互转化而已。善待生命,是修道第一妙诀;

三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皆自然而然。修道之事,亦来不得半点伪善。自然者,自性使然也。自性即真性,人为即伪。故顺应自然,即是生命修行中顺应真性、去除习染的过程。

其次,须立三志:

一要看破世事。世事既来,我皆自然应对,拿得起,放得下,“为道日损”。从眼界上,不为世间乱象所惑。从心胸上,不为尘缘私欲牵缠。从自性上,不为流俗功利习染。若要看得破,还须有大智慧,这种智慧,人本足俱,就在自性之中,在虚静之中,无须他求。即以真性之光观照世事、去伪存真,以真常之道应对时物、返本还元;

二要穷究至理。修道之路,惟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穷至理,必陷入盲修瞎炼,白白浪费宝贵光阴。玄微妙理,不离河洛之数、大易之义、黄老之道,此等基理不通,绝难读懂真经、悟透真机。反之,若能坚持习经参悟,辅以寻师访友,进而感悟天地,终会发现,原来万物竟是一理,天人果然合一。此时,境界的提升,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三要立志长久。大道恒常,万劫如一。大道修炼,亦须始终如是,以经久不已之功,成经久不易之事,任凭九九八十一难,我亦无怨无悔,无嗔无恨,恒常抱道,日久必会静气升而关窍开,机缘至而神明通。《太乙金华宗旨》有云:“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再次,要守三不:

一曰不怕劳苦。身心修炼,无论筋骨气脉之形,还是精神魂魄之意,皆须千磨百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可见精进。境界修养,亦复如是。前人有告戒,怕苦不入真;

二曰不迷酒色。近酒色者多乱性,贪美味者神气腥。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养口不养心。此间尚须耐得寂寞,淡漠浮华,不傲不盈,谦虚谨慎,不为外物所累,恪守精气神三宝。要之,凡浮华傲满,贪恋外物者,绝非载道之器;

三曰不言是非。《西游记》有言:修行之人,“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不但不言是非,还要懂得不张扬、不显能。大道修行,贵在一个“隐”字。道无言,亦无形。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中自有奥义,须谨记。

以上三件,皆修道者紧要之事,如不能身体力行,即便明师就在眼前,亦是虚张,毕竟生命的升华,是别人替代不得的。

真实修仙功法口诀。

心学的最高境界。

道家改命12口诀。

道家修真的九大层次。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修行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