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苏轼的脑残粉儿,归纳苏轼作的词,有六种品相,大致如下: 一、 少有生僻字: 苏轼的词很少(几乎没有)生字、难字、怪字、偏字,这只说明一个问题:苏轼不是为了凑格律在自己的文学辞海中寻找难检字来充数。同样的一个意思,用通俗而不庸俗、不怪癖的词语一样可以表达出来,苏轼首选常用字,既有亲和力,又适于传播; 二、 情感逻辑通畅: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提问和写作时的情景首先有密切的情感层面的关联,随后,才会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顾虑,再后,才会有“何似在人间”的感慨,这一些列的情感是有因果递进关系的; 三、 以景传情,以情化景: 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作者面对下雨和没有雨具的处境把此时的心情先表述出来,并以此做铺垫,开始下面的情景描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是真实处境和遇雨时的真实心境的表达,紧随其后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脱俗的人生态度; 四、 用真实的经历/事件写作: 这一点至关重要。写手们一定谨记! 五、 精神境界的高达: 写诗词的目的:不是技术表现;不是凑格律、堆文藻;不是粗浅的意思的直白诉说;不是吐槽;不是泻私愤。写诗词是人生阅历沉淀的一种自然流露,是面对各种阻力压力时的一种解决或释然,是有公共意义的文思表达,是美化了的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美好情绪的通达和宣告; 六、 积极的人生哲学中带着淡淡的感伤: 苏轼的词每每都是开放式的结尾,不武断地下结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面对让人狼狈的大雨,不是简单地嘲讽或牵强地无视,面对这种无处不在的无奈境地,作者把自己的态度和思绪描述清楚,给自己、给读者都留下了更广阔的探索人生哲理的空间,这种语句意境的安排会让所有人感觉到舒服和大度。 |
|
来自: 清风明月tbm5q1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