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是不是自己找死?

 milano1895 2018-02-10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决定,我们要放到历史的框架中才能去理解,这里我分享下吧。

一、诸葛亮北伐与刘备建立蜀汉的一系列决策是有密切关系。刘备入蜀后实质上将原先在蜀地掌握政权的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地豪族排挤出政权,所以刘备入蜀之后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手段对其进行了全面压制,刘备依靠的就是他带来的徐州集团、荆州集团等外来势力巩固政权。这个过程中刘备虽然吸纳了一些本土士族,但双方矛盾其实一直出隐而不发阶段,斗争还只是在台面下。直到刘备伐吴失败,蜀汉的精锐力量和一大批才俊损失,导致蜀中、南中等多地彻底叛乱,那些本身与政权敌对的益州本土豪族纷纷作乱,这个时候蜀汉是摇摇欲坠。面对这种情形诸葛亮软硬兼施打击了反对集团、稳住了政权基本,但着只是治标不治本。要彻底让本地的反对势力没有能力和决心与蜀汉政权为敌,发动战争,抽取大量青壮年和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出于战争的紧急状态可以把民众的注意力引向别处,对于那些动辄反对的本土豪族可以更有理由进行打击。从这个意义上北伐首先是一场安定内部的战争,这里大家是否对诸葛亮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诸葛亮北伐与曹魏政权的日渐稳固也有密切联系。诸葛亮给刘备谋划的《隆中对》是从荆州和四川两路出兵争夺天下,其重要前提是“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政权由于与拥戴汉世的士大夫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必演化为激烈冲突,而刘备作为汉代正统的代表,此时北伐是最有机会的时候。然而,不曾料到,刘备伐吴失败后去世,更重要的是曹魏通过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共享政权,赢得了士族的认可,汉献帝最终禅让,这让刘备的正统性受到了巨大冲击,也是蜀汉政权最严重的忧患。因此,北伐,始终与曹魏保持战争状态,表明汉贼不两立,王者不偏安,树立蜀汉政权的正统性,维护政权合法性,北伐是一场争夺政治话语权的战争。

三、诸葛亮北伐与其对蜀汉自身国力有关。三国中,蜀汉占据地域最小加之刘备入蜀时与本地士族的征战和与曹魏对峙与汉中时曹操大量迁移人口,导致蜀汉地小人少。这种局面就使得蜀汉与曹魏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如果任由曹魏休养生息,那蜀汉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反之,如果始终保持与东吴共同对曹魏的压力状态,不断用战争消耗曹魏的实力,即使不能一战定天下,也能掌握战争的主动。由此,诸葛亮宁愿选择承认东吴称帝,也要维持两国联合,并不断北伐。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就是调动曹魏的力量,不断与自己对峙,消耗其实力;次要目标就是不断蚕食西北地区,获得养马地区,则可以进一步增强蜀汉国力和战斗力。从这里,我们就了解为什么诸葛亮不用子午谷之谋,因为拿下长安,只会让曹魏举全国之力来决战,诸葛亮要的首先是西北,要的是逐步消耗其国力,蜀汉也不可能一口吞下这么大一块肉,这会使得蜀汉失去战略主动,陷入被动。更不用说子午谷之谋能不能实现奇袭目标,看看明末农民军试图用子午谷之谋的后果就知道了,孙承宗以逸待劳,全灭之。

四、有人会问诸葛亮明知国力弱小,反复发动战争,不怕民变。这里就有个细节,诸葛亮主政时,把蜀锦作为重要的产出,把这种织物的方法也传到南中地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措施,让蜀锦作为赚取东吴和曹魏政权财富重要筹码,因为当时蜀锦的质量是最好的,上层贵族都要用蜀锦,蜀锦的销量越好,诸葛亮战争的资本越足。所有当时就有记载蜀锦是“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每次出兵,只要没有粮食都会退兵,或者以屯田解决粮食问题,他掌握好了发动战争和维持国内稳定的平衡点,这点手腕很高超,后来的政治家很难做到。

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他的梦想,但他竭尽所能了,他的人格和智慧的确无可挑剔,大才之人,我很佩服他 我到四川玩去了诸葛祠,我之前看电视机剧还写了首《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诗歌,怀念孔明先生吧。

由于我自己读书有限,也就这点存货,所以分享一下。不一定对,大家就当看看好玩吧。

我平时也写点小诗,大家互相关注,我们多多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