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交融、景中寓理的写景诗 写景诗在此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走到哪,姜彬先生都会记录下眼中所见。他的写景诗,其实就是他的游记。眼中之景往往是诗人内心风景的外化,内心美的人所见皆是阳光美好的,其笔调亦是轻灵可爱的。姜彬先生善于用清雅的语言描绘山山水水,捕捉花草树木的灵气。其写景诗语式优美,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描写方法多样,令人喜读,如以下几首: 向阳村采风 拓开新眼界,洗尽旧胸襟。 村俏人尤俏,花深山更深。 提峰藤万丈,绕涧水千寻。 立此嫌莺闹,白云知我心。 此律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出向阳村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巧妙融入自身的感受,读来犹如身临其境。首联即以反比的对仗手法直接入题,用语大气,总领全诗。颔联语式新颖,两分句呈现递进之势,上分句以“俏”突出向阳村的人文景观,表现出此村良好的民风;下分句以“深”为题眼,准确传神地写出向阳村的自然风光,点面相映,恰到好处。颈联由景及人,写出“采风”之行动,紧扣题目。最为俏皮可爱的是尾联,诗人“立此嫌莺闹”,着一“嫌”字,其实非“嫌”也,而是爱之不及,悠悠的白云最是诗人的知音,已然参透诗人的心思,带着他飘游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倾听这天籁之音。全诗布局合理,情寓景中,尤其是全诗富对仗,语式灵活,非一般笔力也。 诗人在各地采风,随笔写下了不少篇章。即使在途中,他也将所见及时写下来,《西塞山道中》即是如此: 西塞山道中 机船穿骇浪,江岸卧奇峰。 瀑挂层层石,亭萦习习风。 争鸣花外鸟,不老涧边松。 小坐来山雨,闲愁一洗空。 此律以词韵写成,亦采用了富对仗。首联叙事、写景相结合,自然入题,对仗工稳,尤以“穿”“卧”两动词形象贴切。中二联语式错落灵动,精工细描,动静相宜,将所见之景生动地再现出来,清新自然,细品出味。尾联由景及人,抒发自我情怀:山雨已将闲愁一洗而空,心境更加空明。全诗无矫饰之语,令人喜读。 姜彬先生的一些写景诗似一气呵成,信手而来,如: 刘通村 古桥古道绕村还,柳影风车水一湾。 更喜莺声频引我,岭头几度看云闲。 此绝顺畅自然,起承以村中特有的景物“古桥”“古道”“柳影”“风车”“一湾水”写之,表现刘通村的自然景观,尤其是承句将几种意象叠加而不嫌累赘,此列锦艺术手法运用自如,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转结以“莺声”带出“我”之感受,以景结情,余味悠然。全诗起承转合不着痕迹,淡语出真味,读之犹如亲临。 山水的灵性激发了作者的情思,不少景点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作者在观景描摹的同时,融入了自身对景物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表现家乡地域特色的作品,读来亲切。如“斧削崖纹皱,亭虚云影来。娱游餐秀色,闲坐对苍苔。铜草花倾国,黄金盆聚财。山峦接吴楚,风卷画图开。”(《铜绿山颂》)“牛喝鞭声垅上闻,村姑种菜复犁云。且看九里高溪畈,春到心田已十分。”(《回乡偶成》)“窗前柳色绿翻新,翠浪随风入梦频。三月高溪花似海,征衫抖落尽香尘。”(《高溪老家》)。 心中有爱,眼中含情,笔底自然出彩,诗人描摹景物的语言优美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极浦波光淡,雄关日色深。”(《秦皇岛老龙头》“野色吞山尽,闲云障日迟。”(《山行》)“花榭香飘远,松亭绿涨深。”(《过崂山》)“雨幕沉沉冷气来,江花照旧对云开。”(《甲午五月江城》)。 作者的写景诗常常出现虚实相生、景中寓理的佳句,耐人寻味,如“听涛知豁达,卧岛任浮沉。”(《秦皇岛老龙头》)“云思秋景象,月识海胸襟。”(《过崂山》)“云梦情偏老,江风色自匀。”(《春日江滨小酌》)“蛙声时贴耳,灯色乱浮空。”(《雨夜》)“临风春入座,写意绿侵门。”(《徐泰庄采风》)“皓月偏逢诗客赏,名花不与俗人留。”(《wCD诗友约游香山》)“秋风携我千阶走,戏说前尘步后尘。”(《登柘林湖飞龙岛》) 书中的写景诗不乏想象丰富瑰丽的句子,张力十足,如“撕来云一片,叙旧作诗笺。”(《金湖行吟其二》)“塔如椽笔随她写,山似云笺听我裁。”(《重上湛月楼》)“沉睡已千年,梦醒相思月!”(《恩施腾龙洞补壁》)“山水争车速,照人明月来。”(《青岛回武汉高铁车上》)“临涧荻花飞向我,多情不信是黄昏。”(《黄昏姜家嘴》)“竹海松涛云挟浪,朝天客在九层霄。”(《登四峰山》)“纵览三台兼八景,风光不及一楼书。”(《登金湖藏书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