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称之为排卵期出血,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类型,在育龄期妇女中较为常见,也可见于未婚育女性。月经规则者,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出血量一般不多,一些人没有明显的异常感觉,血色多淡红,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出血量多,中医称之天数延长者应及时治疗。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中医认为:月经排净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衰少,经气逐渐蓄积,由空虚渐充盛。至两次月经之间,为由虚至盛之转折,阴精充实,功能加强,阳气内动而出现氤氲动情之期。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若肾阴不足,受此阳气之冲击,阴络易伤而血溢,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湿热内蕴,此际可使热与阳气动血,因而出血;又或宿有瘀血内留,此时亦可瘀为阳动易出血。其主要机理,可认为是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女科准绳》指出:“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姻纭之候,于一时晨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 本病须与月经先期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另本病亦须与赤白带鉴别,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后者无周期性。 肾阴亏虚 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 脾气亏虚 临床上单纯证型的比较少见,往往以肾阴虚兼杂证型多见,故治疗上各证型的遣方用药必须充分考虑,仔细辨证,加减用药,方能药到病除。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酌加补肾阴、止血、收敛固摄药,如黄精、炒地榆、茜草、阿胶、何首乌、煅龙骨、煅牡蛎、旱莲草、三七、仙鹤草、乌贼骨、白茅根、生甘草等,才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如丹参之属,血活瘀才能去,气机顺畅,阴阳调和,本病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疗。 此外,人体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高低,有时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故经间期子宫出血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劳累、避免过于紧张,饮食当以素淡为主,避免辛辣、酒类、冷食等有刺激的食品。此外,经间期子宫出血量虽少,但子宫内膜有部分剥脱面,一旦细菌、衣原体等入侵,可引发子宫内膜乃至附件、盆腔感染,故此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出血期间要禁止性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