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古刹”阳城海会寺给鱼的印象深刻,多半是源于鱼独自登上海会寺双塔之一琉璃塔,并独自一人在上面待了一个多小时的缘故。还有一个原因寺院内的海会别院曾是培养出无数英才的学府。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古称濩泽。地处沁河的西岸。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文风颇胜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齐名,为泽州府所辖五区之最,有“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2006年5月,海会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寺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海会寺最初名郭谷院(郭谷为阳城县地名,海会寺所在地。现称郭峪。),唐昭宗李晔于乾宁元年(894年)赉赐为“龙泉禅院”,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敕赐为“海会寺”。后经历代重修、增修,明清达到鼎盛时期。(此段文字鱼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海会寺与郭峪古城、皇城相府毗邻,这三地儿各美其美。海会寺周边风光秀丽,尤其是登上琉璃塔十层凭栏眺望。远山连绵,绿水如带。红墙绿瓦,小桥浅湾。风流不输于江南。
海会寺塔在寺前,明显唐代寺院布局。双塔在景区刻意营造的园林氛围中,显得秀美怡人。拱桥碧水将双塔打扮得如同二八双姝。姊丰腴如唐玉环,妹纤细如汉飞燕,游春赏花,蹀躞丽园。
度娘说,据《阳城县志》载,海会寺唐初已有僧人,创建年代最迟在隋代。关于寺院的创建历史,这里自古流传着一个“白兔衔经”的优美传说。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泽州司法参军徐纶在《龙泉禅院记》中曾记载:“是院之东十数里,孤峰之上有黄砂古祠。时有一僧,莫详所自,于彼祠内讽读《金刚般若经》。一日有白兔驯扰而来,衔所转经文蹶然而前去,因从而追之。至于是院之东数十步,先有泉,时谓之龙泉。于彼而僧异之而感悟焉。因结茆晏座,誓与此地始建刹焉。”
鱼围着双塔转了180度,于是有了上二图。

双塔前有两通碑,一通有碑座和碑头,另一通倒是全乎。因围栏护住,无法看清碑文内容。资料上介绍,海会寺现存碑碣中有一通碑,碑文内容提到寺院创建白兔衔经的神话传说和两位天子敕赐名额具体时间:乾宁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初三以及敕赐的额名:龙泉禅寺;海会寺。
这座外形古朴的砖塔(见上图和下图),介绍上说:创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楼层铺设木板。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是寺院先辈顺慜(顺愍)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座后梁时期的砖塔有点倾斜。
海会寺琉璃塔外形出众,在于以砖塔为本、杂以琉璃装饰形成了类似楼阁式塔。看过介绍得知,此塔建于明嘉靖年间(1565年)前后,由润城富贾李思孝捐银二千余两修建的。建造时杂糅了西湖六和塔的某些特征。是座舍利塔,外观八角形,高约五十多米,共十三级,逐层内收。塔檐仿木构,每层檐角悬有铁铃。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蓝绿两色琉璃擎檐柱,围护形成空中楼阁。此塔每层各面均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

海会寺因为有两个皇帝的敕赐名额,光彩无限,成为了誉满三晋的千年名刹。到金元时期,海会寺已是游人不绝于时,文人墨客题词刻石到处可见。到明清时期,海会寺周边出现了一些工商发达的大集镇,其中最繁华的是东边的郭峪和西边的润城,使大桥村成为当时的通衢大道。史料称其“官辙游客趾踵互融”。因此,周边一些官商大户,不断捐有大量文银来重修和扩建寺院。明成化十五年(公元l479年),寺院扩建了正殿、西厢房,在正殿之后建有藏经阁,正殿之前建有千佛阁,并增立了碑亭、修建了山门和左右围墙。明嘉靖和万历年间,又增建和重修了如来塔、毗卢阁、十王殿及寺中的斋堂、僧舍。到清乾隆年间,寺院已有各种殿宇房合200多间,土地、山林40多亩,使寺院的发展规模达到了空前。(摘自凤凰佛学网,鱼有删改。)
琉璃塔门朝南,塔腹中空,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有砖石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现在和鱼一起登塔吧!
海会寺寺内的海会别院,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度娘说:王国光(1512年-1594年)字汝观,号疏庵,明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官运坎坷,几进几退,前后从政四十年,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财政家和文学家,万历年间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慎言(1578-1644),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阳城人。作为思想家和诗人,在当时颇为先进,具有较大的进步作用。其为官,刚正廉之,也颇值称颂。)
大雄宝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介绍上说:门上殿额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有关其人其事愿意多了解的请看下面的有关链接)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寺内现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其中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雄宝殿前有通石碑(见上图右侧)为《大明万历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重修水陆殿碑记》,现在整饬一新的海会寺并没有水陆殿。
在明清两代,阳城所出的120多名进士,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从海会寺别院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员,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使得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离开海会寺,真的有点依依不舍,多别致的双塔啊!
再看一眼被誉为“上党名塔之冠”的海会寺琉璃塔,再见!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登海会寺琉璃塔品读琉璃塔的魅力,下期阳城郭峪古城再见!
有关链接:
一、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海会寺景区位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所在地北留镇,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对外开放,是太行山中的名刹。景区分为寺庙区、双塔区和古典园林区,有九曲龙泉、滴水观音、大雄殿、药师殿、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层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为高塔中的一层空中楼阁,并在此层重点使用琉璃构件,塔每层各面均仿照宋塔设置佛龛,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大雄殿
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海会龙湫
"海会龙湫":古为阳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清朝顺治年间,阳城县令陈国珍曾经写过《海会龙湫赋》。清朝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到此游览,也曾经发出过:"雁荡曾劳山水梦,忧如身到大龙湫"的感叹。朱樟是浙江钱塘人,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把海会龙湫比作雁荡山的名胜大龙湫,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胜况。
龙泉
"海会龙泉":一千多年前在此建寺,即因寺中的池沼湖塘都由此泉而派生,所以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禅院",海会寺在唐代称龙泉禅寺。寺院建在华阳山九脉汇合之处,古称九龙回头。寺中有龙泉,当年"龙泉"之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其流汤汤"。泉水"夏寒疑冰,冬温若沸,比镜莹澈,同醴甘香"。
流觞曲水亭
"曲水流觞亭"。我国古代有一种修禊的习俗,流觞曲水就是古人修禊活动的一个场所。引清流为曲水,招亲朋列坐四周,在水中放置酒杯,任其顺流飘荡。杯停在谁的身边,谁就饮酒吟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古人修禊的盛况,列坐水渠旁一觞一咏的情趣,书圣王羲之在他的《兰亭集序》中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
海会别院
海会寺别院:在海会寺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这里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明清两代,阳城出进士120多名,其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古代沁河两岸文人鼎盛,从这里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员先后在全国各地任职,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他们的莅临又吸引了周围的文人。因此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
二、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
杨继宗是阳城县河北镇匠礼人。明天顺元年[1457]北京会试得中进士,被委任为刑部贵洲主事。他为官一生,清正廉洁,断案如神。一次北京河间府逮捕了两个犯人,让解差张文和郭礼押送进京。中途两犯逃跑,张文对郭礼说;‘法律规定纵容犯与犯人同罪,看来咱俩难免一死,不如留一个活着好,你母年迈,你又无兄弟姐妹,你可作为押送人,我装作犯人,这样或许你母子能得保全’。就这样两人同往刑部,杨继宗看到张文的举止不像犯人,感到怀疑,经过审问弄清情况后,免了二人的罪,不久逃犯被抓捕归案。杨继宗出任嘉兴知府期间,曾为当地百姓办学,救灾,平反冤假错案,治理海河,节约资金,上疏不法官员,惩治贪官,维护国家利益,受到宪宗皇帝的嘉奖和重用。在工作中一个官员与他有意见,多次向皇帝说他的坏话,宪宗皇帝说;‘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不私一钱的杨继宗/’后来杨继宗升任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弘治年间任湖广按察史,不久又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等地,为民排忧解难,弹劾惩治贪官,为国效力,积劳成疾,不久病故。万历帝时追封他为‘谥贞肃’,并立牌坊以作表扬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