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在,不远游”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才是点睛之笔,却总被忽略!

 gujiax 2018-02-10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个人是一座永远也绕不开的高山,而且无人可比,在世界上可以说也是影响极大,此人就是孔子。孔子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思想,即儒家文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由此足见孔子在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意义了。孔子的思想成果成为中国人为人做事的一种标准,这也是他的思想认识几千年来盛传不衰的原因所在。

孔子一生四处寻求践行自己政治理念的舞台,但终究没有找到,晚年的孔子开始治学,主要搞教育。孔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写,集中记录了孔子对做人、做事的看法认识、政治见解、伦理等。因为《论语》的思想认识非常契合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流传甚广。

在这本《论语 里仁》中,有一句格言就是标题所说的话,前半句是:“父母在,不远游。”这半句话在坊间流传很广泛,常听朋友们说起,一般都是用来劝告某些准备离家出远门的人。那么这半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意思就是说父母尚在,不能离开家门走得太远。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会让父母担心牵挂,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生病或有需要的时候,又不能及时回到身边。其实这半句传达的就是孔子的一种思想,即孝道思想。孔子非常看重孝道,作为子女,如果不能对父母尽孝顺的义务,或者做不孝之事,在孔子眼中就是天理不容。

比如鲁国孟懿子专门拜在孔子门下学习如何尽孝,但孔子只教给他了两个字:无违。那么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做子女面对父母要以礼相待,不可冒犯,活着的时候要亲善对待,死后更要妥善安葬,每年都要去纪念。

后来子路和子夏觉得孔子如此看重孝道,就也来请教孝道的问题,孔子又说了两个字:色难。那么什么是色难呢?简单来说,色难就是脸上难看。因为很多子女认为孝道就是供养父母的生活,比如给他们钱,尤其是现代很多年轻人认为给父母提供金钱就是孝道,但是在孔子看来这并不是孝道,因为他认为只提供父母的肉体生活,跟给动物喂草没什么分别。所以说,在供养父母肉体需要的同时,更要以好脸色,多关心一下他们的内心需求,必须跟他们讲一会儿话,陪他们去散布等等。个人认为,孔子的这一要求和认识,到今天依然不过时,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如何做好子女的一个标杆。

通过这两处小例子,可见孔子对待孝道的态度,虽然只有四个字,无违和色难,但说尽了孝道的精髓,所以他才说了“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话。但是孔子口中的孝道又不是愚孝,或不讲理的孝道,因为有的年轻人说了,我这么年轻,还要出去做事,怎么可能天天呆在家里呢?是的,所以,需要把孔子这句话看完,“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下半句,即“游必有方”。而这半句才是点睛之笔,但却经常被忽略。所谓的“游必有方”,就是你可以出去,但是要有方向有目的,不能盲目而行,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没有目的和方向就容易做错事,另一方面更会让你的父母为此更加牵挂和担心。而因为自己的莽撞让父母担心牵挂,在孔子看来也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经过以上的意思分析,就会明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的意思远非我们字面理解的那么简单了。这句话看似蜻蜓点水,但实际上道尽孝道的全部要点。所以说,为人子,当常怀孝心,多行孝道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