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世稀少的老坑端砚

 来来永胜 2018-02-11

 端砚诞生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古来已十分名贵.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端砚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东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端砚各坑星罗此间,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端石矿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仅有老坑洞,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作用,所以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老坑砚石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的缘故,故使老坑砚石如此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效果。

延续营造学社历史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开创营造哲学未来

 

“营造 哲学”—— 度量天、地、人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设计思考

 

以文化、艺术、设计为学术研究课题

以教育、培训、交流为思想引领方式

 

以教授、专家、顾问为核心服务团体

以设计、咨询、管理为项目服务方式

 

推广文化地产概念 拉动设计产业发展

 

——营造哲学馆——


 

北京九川营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64330798  010-57108363/65

中国 北京 朝阳798国际艺术区 将台文化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