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真】北魏时期奇特的风俗文化——铸像以卜(上)

 RK588 2018-02-11

古博盛玺


古博盛玺:


金牌小编  赵大千



金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佛鉴定专家,北京市人



本期跟随金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一下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趣味史事➡➡➡



北魏时期是如何册立皇后的?

北魏时代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遇有重大事件时,当事人要亲自铸铜像以占否泰。尤其是每当册立皇后的时候,被册立的数名候选妃子们都要铸造一尊铜像,以铸像的成败来决定册立大事。关于这个风俗,清~赵翼在《廿二史礼记》的《后魏以铸像卜休咎》中有过详细考证:

《北史》后妃传序云: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否则不得立也。道武帝妃慕容氏有宠,帝令后铸金人,成乃立为后。后崩,又宠刘氏,以铸金不成,不登后位。明元帝妃姚氏,铸金人不成,未登尊位,然帝礼之为后,崩,遂赠为后。


魏道武帝妃慕容氏受到宠幸,帝令慕容氏铸金人铸造成功,于是将她立为皇后。慕容氏死后,道武帝又宠爱刘氏,但是铸造金像失败,结果不能册立为后位。明元帝妃姚氏也是铸造金人不成,未登尊位,但皇帝礼遇她如同皇后,直待她死后,才追封为皇后。还有道武帝、明元帝的夫人等许多位女人都是因为铸造金像不成功因而不能册立皇后,如此重大的国家大事竟然由这个奇特的风俗来左右,成为北朝不移的铁律,真是不可思议。

金人,就是铜铸像,所谓手铸金人,想来应该是在工匠们将一切铸造工序都已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只等后妃在工匠的扶助下将铜液灌入模具。



汉代李冰石像

纵观我国古代雕塑史,可以说历代(不包括清代末期的泥人张等)雕塑作品中具正意义的特定性的肖像雕塑几乎没有遗存。四川成都都江堰的汉代李冰石像(东汉建宁元年,即168年)也仅是个手持农具的纪念碑式的象征性人物立像,面孔是概念化的表现,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肖像。至于汉代画像石上众多的先贤和名士侠客都只不过是个侧面剪影、人物符号,全凭榜题上的名字才知道表现的是何人。虽然秦始皇兵马俑的将士刻画得真实入微,据考证可能使用了真人为模特,但所表现的也只是没有特定的名姓的广义的军人。



五代前蜀  王建石雕坐像

在中国的雕刻史上,截至今天所发现的唯一的例外,只有五代成都前蜀王建(847~918年)永陵中出土的王建石雕坐像(高86厘米),衣饰和面相用写实手法刻画的,很可能逼近王建本人,可以说是限定性的写实的肖像雕刻,除此之外尚无二例。

上述的金人也并非专指佛像,否则史书上不会只云“金人”而不说“佛像”。《魏书》记尔朱荣以铜铸高祖及咸阳王禧等六王子孙像以及为自己铸金像时,并没有点明是佛像,但《洛阳伽蓝记》记述尔朱荣以铜铸孝文帝及咸阳王禧等六王子孙像时:

(尔朱荣与并州刺史元天穆等)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

长乐王子攸即孝庄帝,为彭城王勰子,初封长乐王。这里特意记载“光相具足,端严特妙”则显然指的是佛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