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我成长经历中的“三个关键” 郑建业 2016年2月6日 现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的李希贵曾经说过:在任何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着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书籍。李镇西老师也说过: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而在这过程中,与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书籍的相遇,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相遇,也许是偶然的,但相遇后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却是必然的。 回想自己近50个的人生成长历程和30年的从教之路,也曾经历过无数个令人回味的“三个关键”: 一、关键人物 1、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出生于1942年,童年时虽然家庭贫穷,但也坚持学到高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中毕业。当我们刚刚懂事时,夏天晚上纳凉、秋天晚上剥玉米时,父亲就给我们讲岳飞抗金、杨家将抗辽、封神演义姜子牙等历史故事。当我上四五年级时,就已经能够阅读父亲借来的文学名著,那里的书籍大都是繁体字、竖排版的,初读时很不习惯。后来越读越顺,不到小学毕业,就已经读完了《水浒传》、《西部游记》、《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父亲对我的耳濡目染,奠定了我热爱古典文学的基础。 2、我初中和师范的几位语文教师。初中七年级的郑老师,学历并不高,但他一直要求我们背诵文言文和优秀的现代课文。李老师和谷老师,对教学一丝不苟,让我们坚持积累语文知识。有一位只教了我们几个月的魏老师,坚持为我们写下水作文读给我们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师范的侯老师,教给我们自学课文的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我从事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范的张老师,指导我阅读古典文学书籍,并教给我古文知识,让我加强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上几位老师,引领我从古典文学爱好者转变成一位学识比较丰富的语文教师。 3、我的学兄韩高文。学兄比我高一级,是我教育工作学习的榜样,也是我自学之路上的领路人和同行者。在我师范学习的第三年,当我到他所在的学校找他时,发现他正在参加中文自学考试,受他的影响,我还没有毕业就开始着手做自学准备。毕业当年,即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从学兄那儿借来书籍和学习笔记,跟他学习自学方法,在他帮助下,我两年内四次参加考试,全部一次合格,两年即拿到专科毕业证书。后来我们又并肩一起参加本科自学,三年后我又顺利本科毕业。 4、我参加工作之后的三位校长。1987年7月我师范毕业,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刚刚合并新校,学校的刘、赵两位校长对学校管理抓得非常严,当时全县闻名。一参教领导即安排了我任教两个班语文兼一个班班主任,还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为了取得优异教学成绩,我白天黑夜加班备课,有时周末也不休息。我的苦干精神获得领导的好评,两位校长把我树为全校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多次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表扬我,这更加鼓起了我干好工作的决心。虽然当时工作十分辛苦,现在想来还是感激两位校长压给我的重担,使我受到了磨炼。1995年10月,刘赵两校长退职后,张校长接任,当时学校干部青黄不接,他又安排了我更加繁重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我没有一句怨言,任劳任怨地把分担的工作干好。这样第二年我即担任了学校副校长;不到两年,我又成为了校长。 二、关键事件 1、1989年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在我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努力钻研教学业务,刻苦参加自学,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课堂上积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学校领导一直把我树为全乡镇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标兵,多次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表扬我,常常使我感觉不好意思,于是坚定了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我的认真工作的态度和优异的教学成绩也赢得了全体教师们的认可。1989年教师节前夕,我被评为地市级的优秀教师,这使我感到非常意外。对于这样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两三年内才有一个指标,而且那时的指标大都照顾了年纪较大的民办老师,而我在参教第二年即获得这样的殊荣,这在学校历史是没有过的。从此之后,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性更大了,也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 2、自学考试取得大专大本毕业证书。在我毕业前后,那时的教师学历进修大都选择函授和电大,很少有参加自学的,因为自学没有辅导,考试和要求又很严,让无数教师望而却步。为了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自1988年开始,我即报名参加中文自学考试。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我把晚自习后的课余时间和周末节假日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每门学科的学习都做精心的准备,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只参加了4次考试,8门课程全部一次通过,到1989年底,即获得大专毕业证书,这样的学习速度当时在全县是绝无仅有的。自1989年开始,我又参加本科自学,这样一坚持又学了三年,于1992年底取得大本毕业证书,许多当初同我一起参加自学的同学,大都因为种种原因,先后退出了自学,而我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到了最后。5 年的自学考试,铸就了我自强不息的性格,养成了终生受益的自学习惯,对我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环保征文获得一等奖。1993年12月,山东教育杂志社和山东省环保局面向全国组织了一次“威海杯”师生环保征文大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以本村护林老人海茂大叔的素材为原型,精心写了一篇征文《东河滩的故事东河难的人》,后来居然获得了教师组一等奖,在全校引起很大轰动,这是我参加征文比赛的第一次获得大奖。当时我们《寿光报》社社长读了我的这篇文章之后,曾想调我去《寿光报》任编辑和记者,但由于我热爱语文教学工作,没有答应这一要求。 三、关键书籍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即下定决心,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此,在紧张的工作和自学之余,我还坚持阅读了各种版本的语文教育学,认真学习书中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指导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阅读名家的语文教学论文时,经常提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1989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级部主任刘老师那儿发现了这本书,我如获至宝,当即借来认真研读,许多重要篇目都亲自抄录下来。叶圣陶的许多语文教育思想,诸如“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是为了不不需要教”、“语文教材就是例子”、“写作要重视历练”等教育思想,至今还记忆犹新,对指导我从事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给教师的建议》。 2003年9月11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要求,潍坊市教育局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掀起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热潮,并提出了具体学习要求。为此,潍坊教育局翻印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并发放到全体老师手中。当我拿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一连几天如饥似渴地读完这本书。后来我代表学校参加寿光市教育局组织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知识竞赛”,获得了一等奖。《给教师的建议》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认真阅读的好书,通过精读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教师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教育质养、教师如何关爱“后进生”、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校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给教师的建议》开启了我阅读、研究与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旅,使我的教育生涯与教育阅读走向新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