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又新:谈谈亲子关系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12

谈谈亲子关系

本文原载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第6卷第3期

人之初,性本弱。的确,得不到别人的喂养和保护,婴幼儿便无法生存。这就促成了婴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依恋是成人社会情感的根苗,是健康的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依恋不出现的常见原因有3个:①孩子有大脑发育障碍或缺陷;②父母或他们的代理人并不真正爱孩子,如很少接触,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③代理人更换频繁。从来没有过依恋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冷酷无情的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依恋可以逐渐发展为利他主义的爱和独立自主精神,也可以转变为焦虑、抑郁或怨恨等不良的心情。如果童年的依恋一直持续下去,它就成了依赖(缺乏自信和独立性),这在我国青少年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情况。

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谈到美国文化时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外孙女刚刚3岁,一天这小孩到他家做客,由于小孩反复摆弄一件东西使许生气,许便让她住手。这小孩拒绝道:“可我喜欢它。”其实,并不只是在美国文化中生长的小孩如此,我国生长的小孩也常常这样,不同的地方也许在于,美国父母对子女比较民主,能够宽容孩子犯上,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而我国父母对子女不听话照例予以训斥,甚至严厉的惩罚,这就阻碍了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助长了依赖心理。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3岁左右是一个关键性年龄段,这时,个人意志第一次以鲜明而顽强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有时,孩子故意跟大人作对:吃饭时你给他汤匙,他要筷子,你给他筷子,他要汤匙。“我要嘛”和“我不嘛”是他们的口头禅。孩子一边准备做某一个动作,一边大声说:“你看,我会……”典型地表达了孩子要自我表现的意志。这里潜伏着亲子冲突的可能,父母必须意识到这种危险,妥善处理。除非有必要进行保护(例如孩子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他的身体),就不要干预,更不要跟孩子作对。有些父母过于刚愎自用:“我就不相信制服不了你这个小家伙。”这往往会把事情越弄越糟。到了青少年期,他们跟父母发生尖锐冲突就难以避免。要不然,他们会成为胆小怕事的懦夫或猜疑过敏、郁郁寡欢的女人。

因此,要训练孩子某种行为使之成为习惯时,必须有耐心,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最好尽可能采取讲故事和做游戏的形式,用奖励孩子强化他的行为。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这就是说,一段时间的训练要有一个重点,对其他行为则暂放宽要求或不予计较,使孩子不致感到自由受限制和左右为难。

实际上,这并不只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这两者所占比例多少的问题。孩子有依赖的倾向,同时也有独立自主的倾向,父母处理不当,孩子会产生内心冲突,其严重的形式表现为:对父母过分依赖,同时又对父母非常不满。如果后者一直受着压抑,便有可能导致神经症。

所谓家规往往有很大的任意性。随机调查几十个家庭,我们便发现各家的家规很不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合理的家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父母的行为准则,另一部分是子女的行为准则。实际上亲密和睦的家规只是一种默契,是日常思想情感不断交流的结果,是通过亲切对话相互协商而产生的。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问题出现了,最好的办法是大家坐下来商量讨论,加以解决。父母和子女年龄不同,权利和义务当然不同,这一点只要讲道理,子女是能够理解的。举例说,由于睡眠的需要不同,父母可以晚一些就寝,子女却应该早些去睡觉。又例如,父亲为了与外国人进行业务交往,有必要添置一两套西服,而上大学的男孩却无须穿西服、系领带。

人们常说,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其实并不尽然,高尔基说过(大意),生养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教育孩子却并非所有的母亲都会。父母对待子女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是,凭一时的情绪或个人的好恶评判子女的行为,心情愉快时,父母倾向于放纵子女,即使他们显然错了,也照样亲昵夸奖;而心情很坏时,孩子便动辄得咎,没有错也要挨训。这样,孩子怎么会有判断对错好坏的客观标准呢?孩子为了得到夸奖和免于惩罚,只好看父母的颜色行事,独立的自我便无法发展,长大往往成为过分爱面子和追求虚荣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甚至于不负责任的议论十分敏感。

封建宗法社会的遗毒仍然盘跟在我们做父母的心里。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子女只是他们父母“福气的材料”。所谓望子成龙,出发点和目的照例是为了父母自己,使自己脸上增添光彩,补偿自己的失落感(例如,十年动乱失却了学习的机会,夫妻感情不和,事业没有成就),为了将来子女的报答,等等。望子成龙的心愈切,对子女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也愈强烈,这就导致不良的教养:过分干预子女的行为,限制子女的自由,把观点强加于子女,要求驯服听话,唠叨指责没完没了,老是算旧账,包办代替式的过分保护,视子女如同个人财富而生怕丢失,培养依赖心理,对子女的身体健康过分焦虑而忽视他们精神的需要。一旦控制失效,便产生对子女的怨恨,显然,这样的教养很容易使子女性格不健康,甚至发生精神障碍。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滥施惩罚和控制太严可以剥夺孩子愤怒的能力,这后果是严重的,如果愤怒是孩子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正当权益受到侵犯的反应,那是合情合理的。成人的正当防卫能力和敢于与邪恶斗争的勇气就从这里发展而来。反之,孩子长大便会成为怯懦、退缩、优柔寡断、自卑、心情抑郁苦闷的可怜虫。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愤怒和反抗行为进行惩罚,往往可以得到社会强有力的支持,致使父母误以为惩罚是正义的。其实,这种支持只不过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封建说教的一种表现,是扼杀人性的刽子手。当然孩子的愤怒可以是没有道理的,这时父母首先要想到:我们对孩子有没有不合理的愤怒?如果父母从来不曾对子女任意发脾气和无理指责,对付孩子这种情绪也就很容易,父母自然会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使愤怒平息下来。有时,父母故意不理孩子的怒,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有趣的事上去,孩子感到愤怒达不到他的无理要求,也就不再发脾气了。在此还要顺便提一下,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不但无损于父母的权威,反而会促使孩子也勇于自我批评,这有利于长大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好奇心是孩子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根源于此,因此父母必须格外慎重地加以维护和培养。可以说,幼儿和小学教学的关键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此相反,我国自古以来提倡苦学,什么“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说教真是太多了。其实从根本上说,苦读乃是不良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产物,因为人生来有好奇和学习的天性。一两岁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几年之后,什么都会说,这语言的知识和技巧怎么来的?还不是学来的。可我们青少年记几个外语单词为什么那样困难?除了教学方法有问题以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从小不断受到粗暴的干涉,甚至被扼杀了。他们从小在斥责甚至体罚下念书,长期被迫去学一大堆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一位家长即使教会了孩子不少知识,但如果摧残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败坏了读书的胃口,那仍然是犯了大错。显然,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很容易犯这种错误。

我们有些父母是过于近视和功利主义的,十年动乱时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军,20世纪70年代末逼着孩子考大学,80年代极力怂恿孩子念“托福”出国,近几年则鼓励孩子走发财致富的道路。这样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高尚情操的下一代。不少父母抱怨:“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现在翅膀硬了,把我们撇到一边了,只顾他们自己享受,唉,生儿育女真是没有意思。”可是,这怪谁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言传身教的结果啊。父母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抱怨子女。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按理说,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亲密无间和真诚的。实际情况却常常并非如此。很多青少年有什么想法和欲望都从来不对父母说,这确实令人遗憾。这里,有必要区别借口(托词或遁词)和真实的理由这两件不同的事。举两个例子:孩子对母亲说:“隔壁王家7点已经吃完了饭,妈,你看,都7点半了,您的饭还没有做得。”这是借口,而理由是“我肚子饿了”。母亲对儿子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条件好,你要努力学习,争取将来留在北京工作,这对你的事业和前途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借口,理由是“妈妈舍不得你离开我”。如果父母和子女都习惯于借口而很少谈自己的真实理由,沟通便不可能,并且容易造成亲子冲突。一个外国作者详细讨论了借口,现录其主要的10类如下:①以唯一合理的选择为借口;②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借口;③以过去的经验为借口;④以对未来的推测为借口;⑤以道德教条为借口;⑥以为别人着想为借口;⑦以社会环境或身体情况为借口;⑧以别人或大家都这样为借口;⑨以是明摆着的事实为借口;⑩以命运或必然性为借口。这个摘录虽不完全,但大多数借口离不开这10类。为什么我们要用借口代替或掩盖真实的理由呢?也许是害怕指责惩罚或丢面子,也许是长期压抑情欲而不自觉地把自己美化了,也许是为了封住对方的嘴或企图报复,也许是为了推卸责任,情况是各式各样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做父母的为什么不能对子女敞开胸怀,这能算是真正的爱么?真实的理由尽管不一定就是好的或正确的,但是,人谁没有错呢?亲子之间尤其需要互相宽容,而自欺欺人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父母还必须认识到,孩子只有从小并且经常和同龄人在一起,才可能学会真正平等待人,与人相处达到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也才能发展社交兴趣和技巧。从小一直在父母或姥姥、奶奶身边长大的人很少可能有健全的性格。

父母阻碍青少年子女和异性交往是错误的。如果一位青年跟陌生异性接触几次便堕入所谓情网,那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位青年人过去跟异性同龄人接触太少了。贾宝玉从小跟一群女孩子厮混,但他真正爱的只有林妹妹一人,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比一比几百年前的曹雪芹,我们难道不觉得惭愧?所谓怕孩子学坏只是个借口,真实的理由是既不相信子女,也不相信自己。

最糟糕的是亲子互相抱怨指责,这是冲突尖锐化的表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就只有双方从头做起,学会互相沟通。

上面谈的着重在父母。最后对青少年说几句,以免引起误解。青少年必须明确原因和责任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很可能,你的不良心情和坏习惯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教养不良。但是,你把责任完全推到父母身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按照你的理论,父母难道不能将责任推到他们的父母身上去?一个青年激动地一边拍着胸脯一边对母亲说:“是的,我承认,我是个坏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各方面表现都不好,难道我就没有看电视和小说的权利?”现在的青年人权利意识比上一代强烈,这是件好事,但责任心和义务感薄弱不能不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欠缺。作者真诚地希望这位青年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也想一想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青年人对过去可以不负责任,既往不咎,但必须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负起责任来。苦恼和痛苦要靠自己去摆脱,愉快和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这就叫做对自己负责。后悔和怨天尤人都是有害无益的。不错,你的父母很封建,但你完全可以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对父母施加有教益的影响。假如真像某些青年所说的那样,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你们搞不好跟父母的关系,将来走向社会,你们的领导也全都是跟父母一样,也许比父母更凶,因为他们可以采取行政命令和借助法律的强制措施对付你们,你们怎么办?有些青年人对父母失望,根本不愿意跟父母搞好关系,这是逃避现实,将来很可能会受到现实加倍的惩罚。不履行义务,便没有资格享有相应的权利,想不付代价而有所得,世上没有这等便宜事。这个道理,还不能自食其力的青少年们,请你们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