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管理也需“精致”

 静林麓 2018-02-12


        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四“多”四“少”现象还十分普遍,即事务管理多、思想引领少,经验传承多、机制创新少,行政推进多、文化优化少,控制约束多、正面激发少。表现在学校工作中就是口号比行动多,蛮干比智变多,沿袭比创新多,指责比指导多,推动比自主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越来越觉得基础教育是一场精致的教育,学校的管理也需要精致化。


什么是“精致化管理”


        精致可以分解为三个词——精心、精细和精彩,精心是描述基点,体现的是态度与品质;精细是描述路径,体现的是方法与过程;精彩是描述目标,体现的是亮点与特色。精致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回归本真的管理、改革创新的管理、彰显特色的管理。精致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文化,一种制度文化,一种行动文化,一种特色文化。


        精致化管理要关注细节,但又不止于细节,精致化不等于标准化;精致化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突出人性化,但绝不是以个别人为本,实行松散管理,变成人情化;它不是另起炉灶,也不能抛弃常规。管理的“精致化”和“人文化”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精致化管理一定是人文管理,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是发展人而不是压制人。管理精致化的程度,就是管理科学化的程度,就是管理符合规律的程度,就是管理“人文化”的程度。


为什么要“精致化管理”?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实施精致化管理是我校突破管理瓶颈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特色办学和教育家办学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育要基本普及、优质均衡、特色发展;要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办出特色;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我们的管理初衷与《规划纲要》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怎样进行“精致化管理”?


        长期以来,我本着“以父母之心办学校、以父母之心做教师”的办学精神,倡导主动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理想的学习成果。以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现学生个性的成长历程,构建愉悦的文化、心灵的家园,培养豁达的人生。为了让办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在“精致化管理”中,我们积极实施“项目管理”:


        一是“优化教案管理”。此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杜绝不备课、无教案现象;第二阶段,解决“全不全”的问题,达到格式规范、内容齐全;第三阶段,解决“优不优”的问题,突出怎样教,互动如何搞等。


        二是“推行课型模式”。现代理念支撑下的教学设计要杜绝无效课堂,让每堂课的教学效益都达到良好水平,要达到这个水平,我们需结合自身实际,并广泛借鉴省内外优秀成果,在我们的“操作手册”中详细记录了三十多种模式,供全体教师备课参照、上课使用。


        三是执行教学“六个十”要求。每堂课做到至少10人次回答或提出问题,10人次进行展示,10人次作业面批和辅导,10人次笔记检查和指导,10分钟课堂回练和巩固,10分钟知识回顾和整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宁缺毋滥”原则,坚决不为了“凑数”而达到“十”的要求,这“六个十”只是承载理念的符号,多一个或少一个并不是主要的,而是化理念为行动,其目的是落实“学生参与、当堂巩固;习惯培养、自主发展;方法指导、个别关怀”的目标。


        诚然,管理的精致,本身并不是目标。对校长而言,管理的精致,最终是为了教育的精致。精致管理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它重结果,更重过程。

        作者:王岩峰(系垣曲县古城中心校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