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51集

 MAY的学习簿 2018-02-12

来自四维通慧 08:40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 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开悟以后,也就是明心见性后的境界。叫六个尽,这就是大彻大悟后的境界,达到诚明境界后的状态。


天下只有到达至诚状态,“诚”勉强可以用禅定来形容他,道家用清静无为来形容,儒家用明明德来形容。什么是至诚?让大家记住三句话:“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就是诚的境界。真正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所得到的这个法,不是求来的,不是磕头磕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智慧开了,一通百通的那种状态,为能尽其性,性就能尽情的显露出来了。真正能够做到至诚的,自然而然的就显现出来了。


人性跟天性没有什么区别,诚者是天道,诚之是人道,既然诚者和诚之是即一即二,非一非二,天道和人道也一样,道理是一样的。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近,天道太远,你又做不到,不如说点近的,说点人道,因为人道圆满,天道就在眼前,天道和人道是一不是二,了解了自性就了解了人性,了解人性就了解物性。人性、物性、自性,这三性是三个还是一个?肯定是一个。形而下表现是三个,有己、有人、有物,扩大开就是有我、有人、有众生。空间相再延伸下去就是时间相,寿者相,就有我人众生寿者,三境是一体,一体是一性,一性都是本性。也就是说先能尽性,尽性之后,就是人性,物性就知道了,一切就知道了,一通百通,本自得道。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天地养育生化了万物,但是天地有缺陷、有不足的地方,如果天地没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不希望大地有高山,不希望大地有河流,都是平地多好,走起来多痛快,我们说不可以。真正能够达到开悟的境界,你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帮助天地,天地有做不到的地方,你可以帮助天地化育,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你真正得了道以后,宇宙间的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能做到这样就是帮助天地,所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是参与,并列齐居,就可以跟天地、上帝、佛并肩而坐,就跟佛、上帝没什么区别了,那就是道家《阴符经》说的:“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佛家说:“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奄摩罗果。”儒家说:“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同样的状态。因为你是在形而上,天地也是在形而上,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对上上身的人来说,形而上是天,形而下叫地;对智慧不够的人说宇宙是天,地球是地,真正能够做到,形而上与形而下任往来,这就是天地参。



 书籍推荐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