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8集

 MAY的学习簿 2018-02-12

来自四维通慧 15:16


《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者,天下之正道”,这是肯定句,这句话变一下方式,用否定的话说,“不中者,天下之不正道”,不正就是离开正道、离开中,不正者就是天下之歪门邪道也。同样,“不庸者,天下之不变理”,不变理,不定,就不是公理,就不适合天下人。讲道不讲理,讲理气死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你有利就怎么说,就不是道,庸不易,天下道只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离开庸,就陷入不正常的状态,“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定理”。离开“庸”就陷入“不正”。不正即歪,止于一,就能正,一则道也,不变之谓易。


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孔门传授的心法,子思怕祖父的学问变样了,所以写下来,用意是“恐其久而差矣”,怕以后走了样子,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这句后世批评很多,说朱子,左手讨了佛家的东西,右手盗了道家的东西,七荤八素,自己炒了个菜就说自己的。他认为道统是,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到孟子就断了。到宋儒周敦颐、二程,继承儒家道统真传,但很多人并不认同。


原因有几个,提法有问题,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笔之于书以授后世,有孟子成之,这样讲就没毛病。直接把书传给孟子,我们知道子思和孟子想差100年,在司马迁《史记》,子思年龄差那么多,怎么直接传给孟子,子思年62岁,有人说搞错了,应该是82岁死,孟子也没见过子思。孟子不是子思的学生,见不到子思。历史上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门人就不是弟子,是再传弟子,是学生的学生,追寻孔子的思想,子思的道路,是子思的私淑学生,没有直接见过老师,只是根据老师学术思想,走老师的路线。


另外一个原因,为什么朱熹这么说,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时代北宋年间。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尤其是禅宗,大有取代儒家的趋势,宋儒担心儒家思想被佛学取而代之,拼命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为此排除朱熹,虽然他学过佛,但是不承认,其实朱熹学过佛家和道家。在大历史背景下,时代的观点来看,不能说朱熹这么做有错。


学习圣贤之道,是一代代传授,都是靠老师口传心授。如果是你自己转出来的,社会上不承认。在古代徒弟跟师傅学,往往跟师傅学一辈子,师傅认为时机成熟,把真正的精髓传给学生,真正精髓是什么呢,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四库全书给你,看一辈子都看不完,所以心传很重要。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支持。


 书籍推荐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