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不可以已
——谈教师的读书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0770f0100tott.html
苏轼在评价孔子时说过:“孔之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简而言之,就是为需要而读书。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自己能解决所有困惑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东西。在丰实、壮大自己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一个高明的指教,无论是人还是书,于是读书便成为了一种自身的需要,这便是学习的动机。
作为教师而言,应该把自己当做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是一辈子热爱之力生活、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教师生涯,就意味着要过一种高水平的智力生活。如果你自己没有求知的激情,怎么可能在学僧心中点燃同样地激情呢?所以一个好教师理应把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永远保持学习、思考、钻研的习惯。
首先,读书是对话的需要。当我们和不同的人对话时就需要阅读不同类的书:与文化人对话我们要读经史子集;与商界名流对话我们要读成功人生的书;与年轻人对话我们要读流行于世的网络小说:拥有了这些,我们就拥有了高谈阔论的话本。这可谓读书的第一境界——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自我炫耀的资本。
其次,读书是研究的需要。只要你想做比别人出色的人,就要静下心来研究,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科技……当你有了研究的需要,读书就成了一种随时可以惊喜的发现。也就是说,读书能使人掌握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其目的是为了自我追求,这可视为第二境界——作为职业谋生的工具,是自我发展的必要,这就是鲁迅所说的“职业的读书”。
愚以为,读书的最高需要是心灵的需要。读书的独特性在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价值底线和良善心地。读书使人心理、精神、人格气质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思想的超越性和言说的有限性之间感到生命的飘逝,在怦然心动的阅读中体悟无边的人类忧思和生命意义的升华,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不曾抱有任何谋利的精神愉悦,此可谓读书的第三境界——作为涤荡精神的内容,是自我享受的需要,这便是鲁迅所说的“嗜好的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尽管不学习的理由可能会有一千条、一万条,但终身学习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唯一重要理由。也就是说,你若不接受学习的催逼,淘汰就会催逼着你。
读书究竟选择哪些书来书?
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的报人和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目录——《一生的读书计划》。他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的一份规模宏大的读书计划,这个读书计划内有举世公认的思想家与文学家的杰作,内容始于荷马,迄于现代的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历史、传记、自传等(公元前2000年到1930年)。包括一生要知道的外国经典名著、一生要知道的外国历史名人、一生要知道的外国艺术作和一生要知道的外国经典电影四个部分。其中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调查研究而选定的。
我们经常把书籍比作食粮,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些则需要细细咀嚼。我把教育类的书籍也分为了这三种。
1.高层认识、历史的发展的书浅尝即可。
《教育大国的崛起》《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历程。在这里建议老师们读一读各个学科的教育史,对于本学科教育发展的历程应该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
看报刊
目的:呼吸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鲜的氧气,把握各种核心期刊的内容特点
教育期刊
《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天津教育》《优质教育资讯》《中小学整体改革简报》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
学科期刊
《
中学语文教学》《中国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考试研究》
读这类书是一个务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必要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要“拿出来冷一下”,“可以有那么一点时间不谈具体问题,专谈一般的思想性质和理论性质的问题”,“少管一点就能多管一点”。陈云同志也说过,“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重视并善于务虚,工作就会有“章”有“法”、得“要”得“领”,效果就能“四两拨千斤”。实际工作中,对务虚的认识和实践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干好具体工作就不用务虚,在务虚上下功夫不多;有的拘泥于具体事务,陷入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有的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缺乏宏观审视和远见卓识;有的不善于总结方法、提炼规律,事越干越多、人越干越忙。务虚看起来没有实打实地去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却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工作越复杂、越难办,越需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2.实践经验、方法探析的书要消化吸收。
《做最好的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径》,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张万祥《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类书实践指导意义比较强,有些教育途径,教学方法能够拿来就用,用了就有效。但要注意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理论视野、学科基础的书要咀嚼品味。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育哲学》《守望教育》等。“先进理论”和“新鲜理论”都要摄取,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
理论知识是专业发展的舵盘,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选用,新评价方式的制定,这一切扑面而来的新事物逼迫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接受一种全新的理论。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根基,具备完整、厚实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笔财富,一种资本,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物质保障”。在积累这笔财富中,教师也应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或是散文教学、或是小说教学,或是诗歌鉴赏、或是古文阅读,或是作文教学、或是综合性学习,要努力开辟自己的教学天地,做到学有所专、教有所长、教学相长。综合、实践性知识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师的综合性知识既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中;也体现在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交融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着的教师,因此“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便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主线,而实践性知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倡导老师应有自己的枕边书,更应提倡无目的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阅读就融入了你的生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粗中取精,博中取专,整散结合。
所谓粗中取精,读这类书的目的是做一个鸟瞰式的了解,再此基础上,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细致地去阅读原著。这样既能有粗线条的了解,又能有精细地品读,这便是粗中取精。
所谓博中取专,就是我们在提倡博览群书的同时,还应注意读书的方向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意义。
所谓整散结合,主要是指时间的安排上,无论是微型小说还是精美散文,或是一些针砭时弊的杂文都能让我们生出快意,使得生命携领着本真的欢喜与虔诚、透悟与识见,如此方能在溪清如许中觅到源头活水。
在这里,我想就“品书”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没有思考的读书叫看书,有思考的读书叫品书。品书,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圣贤神交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生命的过程。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死而不学则殆。”
在读与思中,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感悟到:无论是读书还是始而信,信而惑,书都需要人这一主体才能彰显意义。我们惑而疑,疑而解,解而终归于悟。藏书而不读书,以书为巨大的光环来遮掩内在空虚,无疑是一种过分精致的矫情。读书固然重要,但读书本身不是目的,沉浸或玩味于渊博,而终于丧失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满足于成为“两脚书橱”,是难以提出真正的有思想创建性的观点,更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想体系。《庄子》有这样一句话曾批驳过桓公:“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而已”。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整体性思维,一种穷源究底的基本学理,一种进入问题的思考角度和人性升华的最佳方式。也许,有时读书会令人蓬头垢面甚至“心斋”“丧我”,但没有这种阅读进入的功夫,就没有思想诞生的可能,甚至终身处于隔膜和一知半解之中。
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
《说文解字》:“习,数飞也。”这里所说的“习”就是实习,练习,是运用知识的过程。
1.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人生,使之成为生活的方式。
介绍博客,名字的缘由,数量、内容、品牌意识、读《成长感言》
阅读是欣赏别人,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挖掘自己,是自我的一种净化;阅读是丰富人生,写作是提炼人生。
聪明与才智只有通过学,然后后付诸实践才能获得。也就是说,人的理性又能力做到一切事情,但若没有勤奋不懈的实践,依然是一个愚笨的人。“学+习”才能激发出热情,生发出智慧,阐发出思想。
2.践行
没有个性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不会创新的教师也无法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只通过几个社团,几次大型活动去实现,也不能只靠大屏幕上的几十位学生的名字去验证,而是应将理念根植在每一个老师的心中,将行为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将效果验证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让学校、教师、学生的价值观统一到一起,以期达到最完美的结合,我想,这便是张校长的愿景。
读书是超越的前提,是自我思想诞生的产床。思想者的阅读永远是创造式阅读,理解并领悟他人思想,同时又能将那些书中思想的正反面问题及其有限性逐一审理清楚,绝不屑于把他人的思想碎片作为自己的思想坐标。读书是传递思想之途,越来越远去的历史传统,仿佛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变成了“他者”。失去了“根”而浮在平面上的人们,需要读与说的精神资源播撒,以寻找着精神的安顿处。读书是生命意义的体验,在这个世界伦理与本土伦理、身体伦理与精神伦理互为表里的字里行间,方能显现出相互在生养死葬的大地上成为良性发展的文化精神,使我们有可能在读与思中凝神静思,返身求己,在言说中见证心性,寻求精神共鸣。
只有品出书味,品出书香,品出思想,品出精神,生命才会因读书而温馨、丰满和灿烂。
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存在于书籍文字和精神禀赋中。读书,可以通过阅读哲人的生命踪迹来反观自身生命的轨迹;读书,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中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净土;读书,可以滋养生命,还精神以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