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欠薪入刑”已七年 为何讨薪还这么难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2-12

文丨王倩

春节将近,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们,辛苦一年,渴望早日拿到工钱回家过年,但仍有不少拖欠工资的恶性案例。“男子爬打桩机讨薪 换来5日行政拘留”,“农民工讨薪四年未果 鄂州警方助其拿回欠款”等类似新闻,这几天频频可以看到。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公布了2018年第一批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件。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保部通报的这10起案例中,都出现了类似语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依法将该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办。动用刑罚惩戒恶意欠薪者,而不是和稀泥,这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严肃态度。各地如果都以这样的力度去对待欠薪事件,那些跳楼讨薪、爬塔吊讨薪的新闻想必会少得多。

2011年,“欠薪入刑”正式开始实施,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会是治理欠薪问题的一剂“猛药”。可是现实并不如人们预料的乐观,近7年的时间过去,讨薪新闻依旧是年底的“保留节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欠薪的多、入刑的少”。如何提升法律的执行力和威慑力,是当下最需要探讨的问题。

从人保部公布的10起案件来看,9起均是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工资拖欠。建筑行业确实是欠薪事件最为频发的领域。年年干活年年欠,年年欠薪年年讨——这就是建筑领域一些农民工的真实状态。这和建筑行业用工的混乱现状有很大关系。

一个建筑项目从甲方到乙方,再到大包、二包直至最底层的农民工,通常几易其手。农民工处于整个项目利益链条的末端,是建筑行业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都是通过熟人关系接活儿,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一旦发生欠薪,他们很难提供法律所需的证据。不仅是底层的农民工如此,上一级的“包工头”往往也是如此。这也是农民工欠薪最后往往只能靠跳楼、爬塔吊悲情施压的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真正规范建筑行业。早在2005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就说,要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基本禁止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可13年过去了,层层转包不仅未被禁止,分包流程甚至越加复杂。行业的基础秩序不规范,“欠薪入刑”执行起来会有客观上的难度。

除此之外,“欠薪入刑”执行不力还有地方利益阻碍的因素。对于“欠薪”治理不力的问题,四川某市人社部门负责人就曾向媒体坦诚,一些开发商往往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来的“贵人”。对于涉及这类企业的案件,往往会受到干预,公安立案的积极性也不大。正是这种官商之间的默契,令劳动者在维权时得不到足够的司法支持。

所以,靠道德义愤或者纸面上的法律不可能治好欠薪问题,必须要关注根源性的地方政治、经济秩序。欠薪事件的多寡反映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法治成色。当然,在根源性的问题治理好之前,对于个案还是要如这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一样,尽可能地用足法律武器,把既有的“欠薪入刑”执行好,就是对农民工权益的最好保障。

【欢迎注册“狐友”,关注“三條”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