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蒹葭从风 | 过年倒计时,怎样吃喝玩乐还显得有文化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2-13


本       文       约      6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过年倒计时,怎样吃喝玩乐… 来自搜历史 24:59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按照中国人的生物钟,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仓廪实而不知礼很容易带来空虚感,一些人开始不满足过年时没有文化内涵地吃喝玩乐。那么就让我们简单领略一下,古人如何在新年里有文化地吃喝玩乐。


年饭怎样吃出内涵


不用怀疑,自古以来,吃是年节第一要义,不过吃最先关注的对象并不是活人,而是神灵。

新年的源头叫做蜡祭。《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在传统中国中的社会学意义不言而喻。而祭的本义,就是用美食奉献给鬼神享用。

祭在甲骨文中的象形(甲3319):一只手捧着一块滴血的生肉,这是上古人们对神灵奉献美食时的场景(史书中,最高祭品称为“血食”),充满那个时代狞厉而质朴的美感

祭在金文(徐王义楚耑)中的象形柔和一些:与甲骨文相比,已将滴血的肉写成“月”形,又突出了向神示敬的“示”部

按《礼记》,蜡祭起源于上古唐尧伊耆氏时代。在礼仪大盛的周代,岁末年初会合聚天地间对农业有帮助的大小神祗来祭祀。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有八种:主祭先啬,也称先农,通常认为是炎帝神农氏;祔祀司啬,通常认为是周人的先祖、在农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后稷;然后祭百种,即掌管种子的谷神;祭农,即田官之神,田官即周代设的教百姓稼穑的官方技术人员,一说是《诗经·七月》中提到的“田畯”,大约他们也是有行业神保护的,一如当今医护人员们的“夜班之神”。

另外几位配享的神灵有:禽兽代表队的猫虎,非生物代表队的邮表畷、坊和水庸。猫消灭田鼠,虎收拾野猪,不用说是保护口粮的功臣;邮是田间庐舍,表是田间道路,畷是井田的边界;坊是蓄水的堤坝,水庸则是排水沟渠。

猫和虎被祭祀就算了,怎么连灌溉设施都能封神?不必奇怪,中国文明根植于农业,不同于靠天吃饭的游牧渔猎,必须通过工具设施改造环境,自然会对这些非生灵产生些情感。可以想想我们的文化中土地、道路、灶台、大门这等神灵,这在其它文化中是很罕见的。蜡祭的意义在于报恩,即《礼记·郊特牲》所谓的“仁之至,义之尽也”。天地间万物,只要对农业收成有助力,哪怕再不起眼、再不是人,也该索而飨之。

蜡祭在秦汉时同腊祭合并,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其岁时意义是温气始生,有些类似阴阳交替的冬至。《礼记·月令》中的腊日是祭百神的日子,但在秦汉时对先祖和家宅五神是重点祭祀的。随着时光流转,对宗教气息淡漠但信仰人伦之礼的先民来说,祭祖逐渐成为一个家族年末岁首最重要的大事。

明代家祭图,作者:燕王吴飞

《后汉书·阴识传》提到一个腊祭故事:东汉外戚阴氏家族在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祖先,因“至孝有仁恩”感动灶神在腊日这天显身,于是杀了家里的“黄羊”祭祀。其心可嘉但在报祭品时有点浮夸,所谓的黄羊其实是黄狗,但灶神仍然宽容地给予了回报,让他“暴至巨富”。事实证明阴家不仅暴富,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家族中封侯立后,贵不可言。这个世俗故事宣扬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准备食物祭神一定要虔诚。

祭祖的食物也同样强调祭义。东汉一个叫韩卓的将军家中腊祭的贡品被一个家奴偷窃,但由于他是为了给母亲吃,因而受到主人的赦免,因为腊祭的意义除了报恩更重要的是怀祖。

虽然祭品是向神灵奉献的,但真正享用到的还是献祭之人。毕竟量子态的先祖不能真的吃掉它们,先民认为鬼神只能享用食物的香气。孝孙们伏惟尚飨后,就可以欢乐地分享丰盛的祭品了,这个过程叫做“分胙”。虽然分胙和直接吃掉从本质上没有差别,但有了神灵享用的仪式后,食物犹如开了光,在食用时会觉得连祖先的赐福一同沾上。这个时候,屋外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屋内灶火旺盛、羊肉鲜嫩,孝孙们围坐高堂,举着盛酒的“兕觥”,口称“万寿无疆”……私以为是《诗经·七月》中最让人神往的剪影。

随着礼制的世俗化,分胙环节显得越发重要,岁末年初的家族聚餐成为年节的固定节目。家宴也越来越有烟火气息和时代特色。

《荆楚岁时记》记了许多南朝正月初一的特色食俗,有“桃汤、胶芽饧、五辛盘、椒柏酒”,还有“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的食俗。桃汤是用桃树的茎枝合煮而成,味道可想而知,辟邪的意义远大于口感;五辛盘是五种带有辛辣味道的菜,除了“辛”“新”谐音外,此菜也蕴含了春日需弱金强木的五行理论;至于那什么散和什么丸连同鸡蛋一起服用的诡异吃法则是魏晋的丹药风尚,就不建议模仿了。

唐宋时物质丰富,到大唐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记载,除夜时苏州的饮食店内“百种饭食异常弥满”,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也提到正旦的家宴“酒肉异常丰盛”。口腹之欲满足后,产生一些特色节令饮食,《云仙杂记》中记述洛阳一带会在正旦日“造丝鸡、葛燕、粉荔枝”,但在京畿的关中一带,馄饨则是年节特色食品,江南还流行胶芽饧和春盘,应该是南北朝传下的食俗。

我们今天熟悉的年节食物年糕、饺子、全鱼等出现得较晚,比如饺子,虽然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但成为新年节令食物约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宫廷记事《酌中志》载,正月初一吃“水点心”(饺子),里面“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和今天的吃法完全一致。

时光荏苒,岁正迎新的名称、形式几多变化,但吃的内核一直根深蒂固——最好的食物留在最好的日子,用来感恩和祈福。所以,如果想过一个有品位的新年,不管你的家族还留没留下祭祖的传统,在大快朵颐的时候想一想美食背后来自于农神和先祖的赐福,吃相自然会优雅许多。


年酒怎样喝出文化


应景的年酒有椒柏酒和屠苏酒。

椒柏酒,准确说是椒酒和柏酒。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解释:椒是玉衡星精,柏是一种仙药,所以喝了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如果说椒柏酒还有些玄,屠苏酒则被权威药典认为有实用功效,《本草纲目·谷部·酒附诸药酒》称之能“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关于其来源,常附会成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发明,实际上南朝《荆楚岁时记》就提到过。屠苏这个名字生僻,以至于明朝时已流传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这样很有野史气质的释义,实际上其本源反倒十分平实。屠苏不过是一种常用来苫房子的草,久而久之成为草屋的代称;一位屠苏屋中人用药囊浸水制酒后,屠苏又化成酒名。

此外还有一种出现在诗词中的蓝尾酒,名气没有椒柏酒和屠苏酒大,但同所有岁酒的喝法有同样的讲究:需要从年纪最小的开始,年纪越大的越后。究其原因,晋代一位颇通礼俗的大咖董勋解释:小孩过年是得岁,是喜事,应先祝贺;而老年人过年是失岁,那就拖后一点再喝吧。当年白居易到刘禹锡家中拜年,刘禹锡招待以酒,同岁的两人还因谁该先喝一番争论(刘禹锡作诗道:“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苏辙的《除日》诗中也有感慨:“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Tips:

椒柏酒制法:川椒37粒,侧柏叶7枝,白酒500毫升。将两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引自《中国医学大辞典》)

屠苏酒制法:大黄37.5克,川椒37.5克,白术22克,桂心22克,桔梗30克,乌头7.5克,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上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引自《肘后方》)

*注意:乌头有毒,需用炮制过的,并且千万不可过量。


新年怎样玩出格调


吃饱喝足,该来一些娱乐活动了。推介两个古人常玩的岁首游戏,正好一俗一雅:

先来个接地气的,叫乞如愿,又名打灰堆。

这个风俗大概在南北朝时兴起,到唐宋时还十分盛行。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打灰堆词》:

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

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常富足。

轻舟作商重船归,大牸引犊鸡哺儿。

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作长衫衣。

当年婢子挽不住,有耳就能闻我语。

但如吾愿不呼汝,一任汝归彭蠡湖!

除夕之夜,繁星满天,一群妇女用木杖敲打灰堆。她们敲打得那么真诚,杖下飞灰漫天,沾满新衣。一个大娘边敲边对着飞灰许愿:今年经商多盈利,母牛母鸡多繁衍,野茧缫丝麦双穗,能使短衣换长衫。她最后对着灰堆感慨:小婢子啊,当初人们没有把你拉住啊,但不管你到哪里一定能够听到我的话,你想回彭蠡湖就回,但之前请让我如愿……

打灰大娘提到的那位“婢子”来自《荆楚岁时记》引述的《录异记》:卢陵商人欧明因祭祀彭蠡湖虔诚,感动湖仙显身,问其所需,欧明答说:“但乞如愿。”于是,得到一个叫做如愿的婢女,从此欧明有什么愿望这个如愿都能办到。在一个元日的早晨,如愿因起床晚被商人痛打一顿,于是负气出走,钻入一个土堆消失不见。这个中国版的阿拉丁神灯故事告诉后人:要控制脾气,特别是在新年。

乞如愿(打灰堆),王弘力先生中国风俗画

第二个推荐的守岁游戏风雅一些:藏钩、射覆。

藏钩据说灵感来自汉武帝的钩弋夫人。这位天生握拳的神秘少女只为汉武帝伸展双手,手现一钩,传为奇闻,引得当时女子纷纷效仿,以至发明了藏钩游戏。《风土记》记载了玩法,很简单,分为两组,一组人暗将一小钩或其他小物在一人手中,另一组猜在哪个人哪只手便可。

再说射覆。射,意为猜度;覆,则是隐藏。“覆者”即设谜者,“射者”即猜度者。汉代流行的射覆游戏比较直接,藏物于瓯、盂等器下,后世发展成一种类似猜谜游戏的酒令:用相连的字句隐寓事物,若猜不中则罚酒。《红楼梦》就有射覆酒令,如有兴趣,可自行前往《红楼梦》六十二回一探。

年俗可以玩出复古感


求吉辟邪是新年里千古不变的主题,我们今天熟知的许多节俗,如贴门神写春联、爆竹张灯等等,都能在一两千年前找到源头。那不妨参考下古人的节俗,试试过一个有复古气息的新年?

《荆楚岁时记》载,元旦日“贴画鸡于户上,悬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关于这套辟邪装置,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上古时有叫神荼、郁垒的两兄弟,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擅长捉鬼,他们捉鬼的方式是“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汉代腊日除夕,人们将桃人苇索虎画装饰在门上。后来虽然画虎变成画鸡,但大同小异。元旦贴画鸡,一是因为鸡在传说中是能辟邪的重明鸟,与“吉”谐音,儒家又给它颁发了“五德之禽”的称号,还有就是根据中国传说系统中一个略冷门的造物故事:正月初一这日因造出了鸡而称为鸡日。

说到辟邪之物桃符,最初只是列在门边的两块桃木板,如元朝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唱的:“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替我管门户。”桃符上可以贴门神,门神一职最早当然属于捉鬼兄弟神荼郁垒。唐朝时,新的英雄取而代之,秦琼、敬德(尉迟恭)从此守卫大门两边。古人很会玩,宋代除夕的cosplay活动中,往往会有两个身材魁伟的顶盔贯甲,扮成门神将军,此外COS的还有判官、钟馗、灶神、小妹、土地等,规模庞大到千人之多。

到了五代,后蜀国主孟昶又别出心裁地在桃符上题字,开创了写对联的先河。这之后,一套标配的新年门户装饰基本就是今天的模样了。

河南方城汉墓出土画像石上的神荼、郁垒 

噪音和火光可以驱鬼辟邪的观念一直传到今天,我们今天还在悬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

不过在古代,灯笼一般在元宵节才大规模悬挂,新年的火光主要来自庭院的火堆(庭燎)。唐代风俗志《四时纂要》:“除夜积柴于庭,燎火避灾。”明代《熙朝乐事》载:“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烟焰烛天,烂若霞布。”出于安全考虑,这一点我们较难效仿,继续张灯也不错。

在火药发明的宋代以前,爆竹是真正的“爆竹”——将竹子丢进火堆,发出爆裂的响声,据说这种声音可以惊跑一种叫“山臊”的一尺来长的小怪物。宋代火药发明后,产生了多种爆竹和烟火,技术上更炫了,但还是原始的爆竹更小清新一些,也更环保安全。

燃爆竹,王弘力先生中国风俗画

古人新年怎样发“微信”


新年贺拜风气日盛,唐宋时流行互相投递写在尺牍上的小段文辞,谓之“贺正状”或“贺正启”。这些贺正词通常都是些吉祥精致的贺正诗句,类似今天过年发的微信。和我们一样,古人也晓得搜索现成的转发,没有搜索引擎不要紧,有写作宝典,比如宋代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就收集了各大文豪的手笔,俨然一个小数据库;敦煌还发现一本《新集吉凶书仪》,也有各种贺正段子可以借鉴。

不过,对于真正的文豪是不屑于抄袭的,苏轼选择自己编,请看这条:

伏以苇桃在户,磔攘以饯余寒;椒柏称觞,燔烈以兴嗣岁。在时为泰,与物咸新。恭惟某官,德治斯民,才高当世。迹难淹于外补,望已隆于本朝。庆此朋来之辰,必有汇征之福。某官守所系,展谒无阶。颂咏之深,敷写难尽。

“苇桃”是苇索、桃符,过年时挂在门边用以辟邪祛鬼;“磔攘”是汉代腊日一种驱邪的风俗,椒柏是前面提到的椒柏酒,“燔烈”“兴嗣”典出《诗经·大雅·生民》,是说祭祖的场景……这是条相当应景的新年微信,只是,有些认不出是清新豪健的东坡词了。

纵然文采斐然,但每年编一堆文辞优美、清新脱俗的段子估计也伤脑筋,对此东坡心生一智——群发。不要以为群发是今人的发明,这套路古人早就用过。你看这段中有“恭惟某官”和“某官守所系”两句(古代“某”的用法比今天要恭敬许多),显见这是一条打算群发的“微信”。但这还不是重点,苏轼另一条发给皇太后的《贺正启》开头分外眼熟:

“伏以三元资始,磔禳以饯余寒;万宝更新,燔烈以兴嗣岁。恭惟皇太后殿下……”

对此我只想说:幸好那会没朋友圈。


新年:中国人的狂欢节


在春晚产生前的千年岁月里,人们依然会聚在一起看表演,看的最多的节目叫做驱傩,这个周代蜡祭就存在的大型歌舞类节目一直流行到宋末。关于它的影响力,曾有古人比喻:“一国之人皆若狂”。

傩仪到底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个关于“年兽”的传说:古代人们受到一只叫做“年”的恶兽骚扰,苦不堪言,于是根据其弱点,点爆竹、举明灯等将其驱逐。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其实十分架空,《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等志怪均未见载,很可能来自乡土文化对古傩仪式模糊的记忆。

大傩的日子一般在除夕。汉代傩仪要选120名十到十二岁的黄门子弟为侲子(一类巫职人员),以及一个男巫扮演“方相氏”。在传说中,方相氏是来自黄帝之妃嫫母家族的驱鬼人。古帝颛顼有三个儿子死后化为疫鬼作祟,最终被方相氏驱散。

方相氏的长相据说丑陋恐怖(大概因为嫫母家族的基因之故),所以《周礼》中的职业方相氏演员在大傩这天会戴一张有四只黄金眼睛的面具,蒙熊皮,着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看上去威风凛凛;120名红巾黑衣的侲子手拿巨大的拨浪鼓(鼗),跟着方相氏边走边舞,在中黄门(汉晋时宦官职务)的领唱下来一段驱傩嘻哈,大意是警告各种作祟的瘟疫、鬼怪老实点,否则让十二神兽吃了你们。这些神兽的进食方式有点血腥,就不逐一翻译了。

在这样的说唱歌舞中,一旁那披毛戴角的十二神兽在方相氏的命令下开始一场奥特曼打怪兽般的表演,将驱傩的气氛推向高潮。

古傩仪的显著特征是方相氏的黄金四目,可惜至今还没有考古发现四只眼睛的面具。日本京都平安神宫于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恢复一年一度的追傩仪式。图为该仪式中依据中国文献《周礼》恢复的日本方相氏。

上述见诸历代礼仪志的傩仪是标准的皇家版本,敦煌文学《儿郎伟》则记下更接地气的唐代驱傩表演,驱鬼的主角也从方相氏变成人们更熟悉的钟馗,而且仪式本身也有了剧情:

驱傩仪仗队刚刚巡回到宫门,许多鬼迎面而来。在这群鬼中,有一个黑不隆冬的蹲在屋顶。他身负取气袋,红发红眼红裤子,忽然跳进庭院,引起一片骚动。于是人们赶快召唤钟馗,钟馗出现了,拦住宫门,开始对那倒霉鬼放大招:放屁熏头,断骨,抽筋,拔舌,割唇,最后赶到远处。赶到多远?正南千里之外,正北的话都不必计数……

活脱脱一出滑稽情景剧。

历史上的驱傩活动可能盛大到今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从都城到偏远地区都有。北宋笔记《南部新书》记载了一次禁中驱傩盛况:由于开放宫禁,参加者多达千人,除夕的蜡炬庭燎照得黑夜如昼,皇帝亲王王妃等频繁赏赐,颇似今天的大V们撒红包。那些官宦子弟甚至装扮成侲子混入傩仪队伍,就连某些老人也不顾年迈体衰赶来凑热闹,一个叫臧童的老儒生跟着又唱又跳,狂欢一夜回家就病了,一病两个月,连当年的科举都没赶上。

南宋《大傩图》,图中十二人表情诙谐,气氛十分欢乐

中国人不是热情外露的民族,但除夕驱傩、元宵灯会时往往一反常态,恣肆放纵得匪夷所思。

其实这个问题先人已经讨论过了。两千多年前的东周,一个普通的乡里举行蜡祭傩仪,万人空巷,欣喜若狂。不远处的阼阶上,一位穿着朝服的长者静静观看。这时他的一个学生过来,感慨:一国之人都发狂了吗?长者说:你难道不乐吗?学生答:我不知有什么可乐的。长者叹道:你看那弓弦,只一味紧绷而不松弛,伟大如文王武王也办不到;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啊。

的确,我们这个农耕文明的国度,多数百姓都要紧绷如弦地辛苦劳作整整一年,才能获得那么几天的彻底松弛。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这时抛却负担,彻底放开欢乐一下呢?

一早看穿问题的那位长者,就是孔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