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ONT face=黑体 size=5>回到宋朝过春节</FONT>

 青梅煮茶 2015-02-03
 

□张帮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吟着王安石的《元日》,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宋朝,那么,不妨去感受一下宋人的春节。

宋人的春节从元旦开始,只是当时的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西夏、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盛况空前。

回过头来,我们再读一读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也记录了宋代的春节民俗。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爆竹”“屠苏酒”“桃符”这些都是宋代春节必不可少的年俗元素。

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就不算过年。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中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同时,春节贴“福”字,在民间由来已久。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宋人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常置于床脚;另一种则是常见的用大红纸所包的那种。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宋代无论男女都喜欢在节日里戴花,硕大的花朵插在帽檐上,颤颤悠悠,红红火火,把节日装点得喜气洋洋,春光满眼。

另外,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元宵节做为整个春节的收尾大戏,因此特别隆重。如南宋时,自正月十四至十八共五晚,张灯结彩,喧闹“终夕不绝”。天街前的庙会,无所不包,精彩纷呈。奇能异术、歌舞戏剧,轮番上演;糖果吃食,花色多样;各色彩灯,流光溢彩;买卖嬉戏,喧哗嘈杂,把个元宵节搞得热热闹闹。而在这一段日子里,妇女姑娘们的禁忌也稍稍解除。外出逛街,才子遇佳人总会上演许多情事。

古老而又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节习俗,一代代沿传下来,不管是宋代,还是现代,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