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覺

 灵性真理追求者 2018-02-13

自 覺       懷 恩

  「自覺是真實的道場」,「時時自覺,念念自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以子之心,覺子之覺,以子之覺,覺子之心。覺者是心,是心自覺,覺心不二,允稱正覺」,「一念外馳,允名外道」,凡此種種,皆是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留給我們修行的稀世珍寶,令真正想修行的人至今仍咀嚼不已,回味無窮,享用不盡。

  記得一九九八年年底筆者去拜謁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言談中提及,昔日 祂在東引時,在禪定中得到這樣的法語:「以子之心,覺子之覺,以子之覺,覺子之心。覺者是心,是心自覺,覺心不二,允稱正覺。」 恩師自稱當時 祂自己實在很笨、笨到極點,如果當時夠聰明的話,直接用此功夫修行,一了百了,也不必東尋西覓,枉費了許多功夫。

  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曾開示開藏法要(打開如來藏的法要):「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自覺不但是修行法門的精髓,也是修行的秘訣和要訣,更是修行最快速的法門。不信,請看經典上怎麼說:

  《六祖壇經》:「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各自觀心,自見本性」,「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

  《楞伽經》:「如來自覺聖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一樣點出了,菩薩以「觀自在」為心行,故名觀自在菩薩。不但直接揭開了修行的真髓,也透露出修行的大秘密。

  以前在台灣的鄉下,廳堂的佛龕常常掛著觀世音菩薩的畫像,畫像旁邊的對聯就是這樣寫著:「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生慧日。」其中「觀自在」和「生慧日」就令我感動不已。觀自在就是自覺,觀自在是修行最殊勝的法門,只要觀自在,就能生慧日,實在太妙了。

  「自覺」就是「觀自在」,也就是「自觀自在,守本真心」。儘管名稱不同,但其含義是一樣的。

  自覺的功德和殊勝,不可勝數。筆者不揣淺陋,茲稀釋、演繹如下:

  才一自覺,就種下了菩提種子(因);
  才一自覺,就累積了殊勝的功德;
  才一自覺,就增加了心靈的財富;
  才一自覺,就增強了生命力;
  才一自覺,就消減了煩惱;
  才一自覺,就累積了安祥的實力;
  才一自覺,就強化了心力;
  才一自覺,就增加心身的免疫力;

    ﹡    ﹡    ﹡

  沒有自覺,怎能反省出錯誤?
  沒有自覺,怎會有安祥?
  沒有自覺,如何保持無念的心態?
  沒有自覺,他的心態是不堪一擊的;
  沒有自覺,不能傳佛心印;

    ﹡    ﹡    ﹡

  只有自覺,才可以淨化心靈;
  只有自覺,才可以讓生命免於墮落;
  只有自覺,才可以開發出生命的潛力;
  只有自覺,才可以讓生命發光發熱;
  只有自覺,才可以承當安祥,進而秒秒安祥;
  只有自覺,才可以做到行住坐臥皆禪定;
  只有自覺,才可以繼祖傳燈,荷擔如來家業;
  只有自覺,才可以具備傳心的力量;
  只有自覺,才可以給眾生心靈的救濟;
  只有自覺,才可以當人天眼目;
  只有自覺,方是 恩師的孝子賢孫,否則形同外道;
  只有自覺,才是真正孝敬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

    ﹡    ﹡    ﹡

  只有自覺的人,才可以體會到「安祥悄悄地浮上心頭」的那種驚喜、慶幸和讚嘆。

  在深度的自覺裏,當下即是永恆,當下即是剎那(千分之一秒),當下即是清淨,當下即是放光,當下即是如幻三摩地,當下即是無住,當下即是截斷兩頭,當下即是三際斷,當下即是禪定。君不見《證道歌》所言「不離當處(下)常湛然」。

  在自覺的當下,不只為自己修行,同時也為眾生修行。因為絕大部分的眾生都缺乏修行的心力,修行人強化自覺的心力,就能喚起眾生的覺醒。

  凡是接觸過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的人都知道,安祥極其美好,很難用筆墨來形容,祂真的就如佛陀所言的「安樂法門」。涵泳在安祥裏,內心充滿喜悅、幸福、陽光、安定、輕鬆和自在,煩惱不見了,時間停止流動了,當下即是永恆,當下即是解脫,人世間再也找不到一種享受可以跟祂相比,個中的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能意會,很難言傳。難怪很多人對祂非常嚮往,終生追隨,絕不從這條路上逃走。雖然如此,可惜的是能真正擁有安祥的人卻不太多,真可謂「百萬人當中,難得一人」。

  享有安祥真的很難嗎?依筆者修行的體驗,說難說易都有其道理,但最主要的關鍵仍在於自己。自己的因素當然很多,一時很難說明白。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方法」。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成功如操左券;方法錯誤,非但事倍功半,也很容易徒勞無功。依筆者修行的體驗,有一個法門讓我最為得力、受用不盡,也讓我信心十足地走在菩提大道上,這個法門就是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一再強調的「自覺」。當我發現這個法門的威力和殊勝時,簡直像發現了大秘密一般,其驚喜之情難以言喻。

  儘管「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是如果不懂自覺的功夫,即使已經入門,還是不自覺地退出門外。試問何年何月才能登堂又入室,甚至深入閫奧呢?修行人只有體會到自覺的妙用,時時自覺,才能在上路以後,自己會走路,邁開步伐返鄉。如果不是如此,縱使上了路,也會再次迷失,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就是說,修行人不做自覺,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作自覺的修行,很容易落入假修行。修行已經上路,若不做自覺,還是沒辦法自己走路,若不是原地踏步,就是進二退三,到家遙遙無期。

  想要真實修行,時時修行,處處修行,讓修行的功夫不間斷,把修行融入到生活裏面,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非「自覺」莫屬。

  一般人觀心自覺最大的難處,就是心靈散亂靜不下來,注意力無法集中,精神倦怠不佳,整體來說就是缺乏心力,這也是吾 師開示的「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的人欲振乏力」。因為禪是統一調和的心態。人原本的生命是收斂的、集中的、生氣盎然的,為何今日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就是因為貪戀外境,六根被六塵擺佈所致,加上人生諸多的不如意,如挫折、打擊、痛苦、災難……,日積月累,使得心靈的狀態每況愈下。所以學禪初步的功效就是平靜心靈、集中注意力、提振精神、增進生命力。想要達到這樣的功效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最直接了當、不必依靠他力的方法就是從觀心自覺下手,另外就是要降低身體的本能及機械慣性的牽制。吾 師寫《杜漏歌》之著眼點即在於此。理論雖是如此,但一般人心靈的墮落積重難返,雖有心想改善,大部份都是欲振乏力,所以必須借助他力,例如聽、抄、讀《耕雲導師講詞》,唱安祥禪曲,持誦經典,獲得善知識的加持,親近安祥禪道場……,這些都是消業障、增強生命力的好方法。所以筆者一向建議,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自力和他力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才可縮短修行成就的時間,否則一拖延就是數十寒暑,而人的生命和青春卻非常有限。自覺就是靠自力,如果只偏於自力,輕忽他力,修行的進度比較緩慢,甚至有時不知如何入門或是錯認定盤星。如果太偏於他力,輕忽自力,除了進度緩慢之外,而且修行的基礎也不穩,安祥不易保持,容易退轉,因為「才一涉動靜,便成頹山勢」,所以自力和他力必須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如何作自覺的功夫,筆者的體會如下:

  一、先從觀心入手: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心不外馳,注意看每一個想念的生起。

  二、念念自知:每個想念、情緒的波動都能清清楚楚地覺知,也就是秒秒盯牢。此時精神一分散、一分心,就無法了知自己每一個想念,這時候就必須把注意力再抓回來。

  三、反省懺悔:針對每一個想念去批判、搜尋,找出反省的主題,用正思維、發露懺悔,然後勘(看)破、放下。

  四、截斷妄念:心靈的慣性不是那麼容易拔除的,所以不好的想念及情緒經過反省懺悔後,若他日再次生起,則用力截斷它,念起即覺、念起即砍,讓它暫時消失,久而久之,這種心靈的慣性就會日漸降低。儒家有所謂的「克念作聖,妄念作狂」。

  五、調心至無念的狀態:心靈的慣性既已降低很多,爾後在獨處時,儘可能調到無念的心態,體會心空而覺性了了常知的狀態。人要達到無念的狀態非常不易,故須從勉強到自然。提起精神,集中精神,全神貫注,提起心力,凝聚在無念的狀態下。

  六、加深安祥:在日常生活中去蓄集知足、感恩、喜悅、幸福、祝福、慈愛等美好的想念與情緒,讓心靈展現喜悅、幸福、溫暖、禪定、發光發熱的狀態。依筆者的體會,在安祥的心態裏,有一股生命的力量,這一股生命的力量在禪定(禪宗講的禪定係行住坐臥之定,而非打坐之定)中更加明顯。筆者以為這一股心靈的力量,就是決定「以心傳心」的力量強弱的關鍵。有心荷擔如來家業的修行人,這點絕不可忽略。修行人若欲登堂入室、深入閫奧,必須鍛鍊、蓄集、強化這股心力,才能讓心靈具備抗氧化性,保任安祥成熟,臻於不退轉,直趨無上菩提。

  七、契入無為法:進入「觀而無觀,無觀而觀」,「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心靈狀態,真實契入「無為法」、「不二法」,此時「無功之功,其功甚大」。到此地步,「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文殊擊椎,世尊說法竟」,「無法可說,無法可示」,「教學人如何開得了口」。當然以上並非筆者的境界,所以不知道如何說,說什麼。

  偉大的 耕雲導師對於「誠、敬、信」所做的開示,最足以說明自覺的功夫:

  「誠者,純一不雜,集中之心力,無我之熱忱,差可形容。稍涉機心,不名誠矣。」

  「敬者,統一心身,肅然拱奉,無絲毫茍且、放逸之心行,稍稍相應耳。」

  「信者,肯定不移,堅決歸向,生死以之,集全生命之情感、智慧、意志投向之,義無反顧,絲毫猶豫、懷疑,不名信也。」

  廣義的自覺包含了觀心、反省、懺悔、正思維……,凡是在心靈的淨化上投下的功夫,都謂之自覺,亦即凡是能讓生命覺醒的方法,都可稱之為自覺。所以它包含了所謂的「二法」及「不二法」,亦即涵融了有為法及無為法。狹義的自覺即是「觀而無觀,無觀而觀」的自覺聖智,是無為法,亦即是「不二法門」,也是我禪宗所謂的「實際理地,本地風光」。也就是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在《牛的禮讚》中開示的:「自知、自覺裏面,沒有任何相對的二邊,如果出現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賊。」

  其實修行人下手之初,先不要去管有為法與無為法,只要一心一意地去做自覺即可,因為經上說,「捨方便無究竟」。若還在那邊計較有為與無為,不肯用功自覺,到頭來一定是兩頭空。只要用功自覺就涵融了有為與無為,有為即是無為的因,無為即是有為的果,功夫到了純熟處,自然契入無為。

  若要自覺產生最大的效用,必須在自覺裏調到心無任何氣息,心如止水。若有任何情緒的波動、牽掛、攀緣,都是走作。必須掃除萬緣,摒除雜念,直接調到無念的狀態,這樣的自覺效果才大。

  自覺的力道、深度、細度和廣度,要不斷地提升。將自覺的功夫發揮到極致,就會慢慢地掌握到心靈的主動權,完成「克念作聖」之功,不再被煩惱搞得七葷八素,只有挨打的份。想念也不再像以往的萬馬奔騰,如波浪般一波接著一波,永無休止。待他日成熟時,就慢慢變成眾生的依靠,給予眾生心靈的救濟。

  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曾經對我開示:「閒時努力自覺。」筆者為了彰顯自覺的功德,稍稍改為「閒時用力自覺」,「用力、用力、再用力,咬緊牙根,握緊拳頭,集中全部之心力,用力自覺」。因為一般人的心靈習慣於往外跑,不斷地往外攀緣,向外馳求,妄念紛起,煩惱很多。若不下此猛烈的功夫,怎能截斷心靈的慣性?又怎能如《金剛經》所說的「降伏其心」?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打好修行的基礎,累積修行的功德,想進入禪門,以至於最後契入佛法的無為法,簡直不可能,而且也很容易誤把懈怠與懶散當成「無為」。不過這樣的用功法,相信很多人會受不了,因為這樣的功夫是相當累人的。

  五祖弘忍大師:「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現前。」「凝然」即是心力的凝聚,筆者以為這與強力自覺有莫大的關聯。

  自覺不是一個名詞,相反地是一個動詞,也就是說要馬上去做動作。若不實踐,再好的口號都會落空。

  能不能做自覺?關鍵在於心力之有無。沒有心力,想做自覺,很困難,縱使做了,功夫也不長久。一般人大都缺乏心力,尤其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的人,更是欲振乏力。只有修行上路的人,才會有較強的心力。但是不做自覺,想享有安祥,簡直緣木求魚。所以想要做一個出色的修行人,務必努力自覺。如果你目前沒有心力,可以由勉強到自然,逆流而上,不斷地自我訓練。曾國藩先生說「精神愈用愈出」,同理,心力也是愈用愈出,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一天你就會很有心力,那樣你才能掌握到修行的主動權,才不會讓邪思妄想攪得啼笑皆非,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我們的心力和一般人沒有兩樣,懶懶散散,性常浮游,隨世浮沉,那麼你將很難享有安祥。

  自覺這個殊勝的法門,只有心力堅強的人方可承當、方可受用。也就是說必須具備大毅力、大恆心者方可承當。否則心力薄弱之人只能望梅止渴、望洋興嘆。

  現代人的生活實在非常忙碌,很多人都會認為很難找出時間修行。其實只要做自覺,就可以隨時隨地修行;只要我們有心修行,都可善加利用休息和等待的時間做自覺,譬如等車時、坐車時、上洗手間時、入睡之前……都可以短暫地離分別、全力做自覺。只要一自覺,就種下了功德,就添加了菩提的資糧和心靈的財富。所以自覺的方便性和適用性,可想而知,切不可等閒視之。

  自覺須向難處去做,例如在心灰意冷、意態闌珊時,身處公共場合、嘈雜紛亂的環境時,臥病在床時……。

  筆者有兩次用功做自覺的經驗,每次都得到 恩師認可為進步神速,因此驗證自覺之殊勝功德。

  如果自覺已經產生了成效,你會發現你將安享自覺的樂趣。你會覺得時間不太夠用,進而珍惜每一刻的生命;日子過得很充實,不會覺得無所事事、浮生虛度、虛擲光陰、浪費青春、醉生夢死;每一刻的生命都充滿著詩意、朝氣、希望和春天的氣息,生活過得安祥、輕鬆、喜悅、自在和幸福。生命實在是一種享受,其樂無比。

  依筆者自覺的體驗,在自覺的當時,有時候並不覺得功效很明顯,但是隔天就覺得功德彰顯,內心較以前安適許多,足見功不唐捐。

  依筆者修行的體驗,當自覺的功夫消退時,安祥就隨之消退;當心力消退時,安祥也隨之消退。如果安祥已經消退,若想要再獲得安祥,必須重起爐灶,重新再下功夫自覺,如同燒開水一般,中途熄火,必須重新再來。這樣下重複的功夫,不但很累,而且浪費光陰。何不時時自覺?

  依筆者修行的體驗,在強力自覺的時候,將心調到「虛極、靜篤」的狀態,心態最容易進步於無形,而且進步神速,你的心態將意想不到地向前跨進一大步。尤其「靜篤」的狀態相對比較容易出現,此時萬籟俱寂,思想停止,了了常知,只有自在。在寂靜中,當下心窩發熱、心燈點燃,當下具有傳心的力量,當下如幻三摩地,當下禪定,當下清淨,當下即是喜悅、幸福和永恆。代理學家周敦頤先生一生強調「主靜」,「靜的功夫」之重要性可見一斑。上海玉佛寺大雄寶殿的匾額「佛道崇虛」,它的意思是說佛教和道家的人都崇尚「虛」的功夫。若想達到「虛」的心態,不做自覺,簡直不太可能。

  「耕耘才有收穫」,「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修行人不能整天期待,等待內心自然而然展現安祥。或是像看天田一樣,整天期盼天降甘霖。相反地應該積極主動進取。如今偉大的慈父 耕雲導師已經走了,沒有人能再像他那樣,可以隨時隨地給我們安祥了。所以要得安祥,必須靠自己的努力。修行絕對是一段奮鬥再奮鬥、掙扎再掙扎的過程。跌倒了,再爬起來;碰得頭破血流,療傷止痛之餘,仍須再奮鬥;遇到挫折,還須勇往直前;意志消沉了,更須打起精神,再往前衝;遇到困難,須硬起脊樑,接受挑戰。在此末法時代裏,修行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豈不見古德說「未有一法從懶惰懈怠中生」,《六祖壇經》也說「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因此想要修行就必須要有「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的決心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