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的“反治”

 台湾伴手礼 2018-02-14

导读:用热性药治其真寒之本质,这就好比作战时,看似向敌人屈服,实则是针对要害发起进攻一样。


寒热反用,分化离间

原文

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

译文

依据寒热施以反治方法,这叫作分化离间的策略。

今释

“反用”即反治。是一种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对正治法产生格拒时采用的治法。《黄帝内经》云:“反治何谓?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一般说来,寒病有寒象,热病有热象,虚病有虚象,实病有实象,一般的疾病是可用正治的方法来治疗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云:“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说的就是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有一些疾病会出现“假象”,这就需要用“反治”的方法。例如,外感热病的本质是“热”,但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见怕冷,甚至寒战或四肢厥冷等“假寒”现象,这就需要辨明病属“真热假寒”,宜用大量清热解毒药治疗,此乃用寒药治假寒。亡阳虚脱的本质是阳衰内寒,但有时会出现烦热、面红等“假热”现象。在辨明“真寒假热”后,应急用人参、附子回阳救逆,此乃用热药治假热。脾虚、气虚者可出现胸腹胀闷等“假实”现象,未见痰、水、食积、瘀血留滞,在辨明“真虚假实”后,用补脾、补气药治虚胀、虚满,称为“塞因塞用”,也称“以补开塞”。急性腹泻(如痢疾、急性肠炎),常出现泻利无度,系由肠道湿热积滞引起,乃“真实假虚”,需用消导积滞的通下药才能消除积滞,恢复肠腑功能,称为“通因通用”。

 

反治法又称“从治”,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名。其实,“反治”严格说也是正治,是紧紧扣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决定正治或反治,关键在于不要被千变万化的假象所迷惑,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并结合病人体质、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精神状况以及治疗经过等因素,或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去伪存真,真正做到“治病必求其本”。

 

此外,反治法亦适用于大寒证、大热证对正治法产生格拒现象时。如《伤寒论》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组成,用之并非药不对证,只因服后出现“干呕烦躁”,也即王太仆(王冰)所云:“甚大寒热,必能与违其性者争雄,异其气者相故也。”所以,仍主以白通汤,更加入咸寒苦降之猪胆汁作为反佐,使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拒,而共奏通阳益阴之功。

 

徐大椿所言“行间”是离间之意,这里指用寒性药治假寒证,热性药治假热证的反治法。两寒或两热本应相亲,而使之相仇,故曰“行间”。这好比两军对垒,不能凭勇蛮干,要分清敌我虚实,再施以战略战术。或假装投降以迷惑敌人,实则攻其要害(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法);或潜入敌军,对其分化离间,再趁势而攻之(如大寒证反佐寒性药),这些都属“行间之术”。笔者认为,医者临证若能灵活用之,往往会收到较好的疗效。

 

如江西省名中医何晓晖治一30岁男性患者,主诉:口腔黏膜糜烂一周,灼热疼痛,诊为“急性口腔炎”,经治未效。又服导赤散之类,症状有增无减。诊见:上腭剧痛如灼,日不能食,夜不能眠,痛苦难忍。口腔黏膜糜烂成片,覆盖黄色膜状物,舌质偏红,苔黄根腻,一派热盛之象。但仔细询问,患者有慢性胃病史,时常胃脘隐痛,喜热饮,大便溏薄,一日23次,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细而缓。故治拟温中健脾,寒热并治,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2克,干姜6克,白术、半夏、栀子、藿香各10克,炙甘草、肉桂各3克,黄连4克。2剂后,口腔疼痛大减,黏膜溃烂大部分已愈,可以进食与睡眠,胃脘痛已止,大便亦转实。本例既有“口腔黏膜糜烂,灼热疼痛,舌红苔黄”等热象,又有“形寒肢冷,胃脘隐痛,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脉沉细而缓”等虚寒之象。通过四诊合参,认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乃疾病之根结所在。阴火内生,上炎于口,继而形成口疮,所以本病为上热下寒之证,上热是假,下寒是真,故“从者反治”,用理中汤加味两剂即见效。若不明此理,误以心火上炎治之,而妄投苦寒清热之品,势必导致“冰伏火势”,且脾胃因遭攻伐而变得更虚,中阳更加不足,阴火更加旺盛,症状也就更加严重。热证本应用寒性药,然本例为假热证,故用热性药治其真寒之本质,这就好比作战时,看似向敌人屈服,实则是针对要害发起进攻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