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异法方药论

 johnney908 2017-10-14
定的区别,在治疗时必须 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地治宜的道理,故名。 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地治宜的道理,故名。

目的要求
1.掌握“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 掌握“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 理和“杂合以治,各得所宜”的原则. 理和“杂合以治,各得所宜”的原则. 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群的体质、 2 . 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群的体质 、 发病 特点和治法差异. 特点和治法差异.

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对气候、民俗、体质、疾病、 1 . 地理环境对气候 、 民俗 、 体质 、 疾病 、 治法的影响
五方异治

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 2.“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理

3.“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3.“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各种治疗方法适应于(因时令气候、 各种治疗方法适应于(因时令气候、地理 治疗方法适应于 环境、体质、民俗风宜引起的)不同病情, 环境、体质、民俗风宜引起的)不同病情, 故医生治病必须: 得病之情( 综合时、 故医生治病必须 : 得病之情 ( 综合时 、 地 、 人因素, 掌握病情), 知治之大体( ),知治之大体 人因素 , 掌握病情 ), 知治之大体 ( 懂得因 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杂合以治 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 杂合以治 掌握各种治疗方法, 适当选用), ),各得所 ( 掌握各种治疗方法 , 适当选用 ), 各得所 宜.

思考练习题
1.为什么“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 为什么“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 为什么治病必须“ 杂合以治, 2 . 为什么治病必须 “ 杂合以治 , 各得其所 宜”? 3.谈谈您对“五方异治”的见解和体会. 谈谈您对“五方异治”的见解和体会.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素问 汤液醪醴论篇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掌握“神不使”则病不可愈的道理. 1.掌握“神不使”则病不可愈的道理. 理解医患之间的“标本”关系. 2.理解医患之间的“标本”关系. 病候及治则治法. 3.掌握水肿的病机、病候及治则治法.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一 ) 本段论汤液醪醴制作方法和“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 本段论汤液醪醴制作方法和“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 1.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 汤液醪醴:古代(上古)滋补和治病的重要制剂. 汤液醪醴:古代(上古)滋补和治病的重要制剂. 制作方法:用稻草( 为燃料炊煎稻米. 制作方法:用稻草(薪)为燃料炊煎稻米. 原因:稻米者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之完气), ),稻 原因 :稻米者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得四时之完气),稻 薪者坚(长于水中,中空而刚坚不烂) 薪者坚(长于水中,中空而刚坚不烂)

2. 神不使则病不愈 古今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差异:社会进步, 古今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差异:社会进步,人的体质及精 神状态的变化(文明病) 致病因素(邪气)的变化. 神状态的变化(文明病);致病因素 (邪气)的变化.[正确认 识文中厚古薄今的思想] 识文中厚古薄今的思想] 神不使: 精神不进, 神不使: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精气弛坏,荣泣卫除. 精气弛坏,荣泣卫除. 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 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攻邪 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 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药物 通过调动人体的抗邪康复功能 而发挥治病作用),神不使则不 而发挥治病作用),神不使则不 ), 能对针药发生反应, 能对针药发生反应,针药徒伤正 形弊血尽) 气(形弊血尽)而不能祛除邪气 [中医药治病的机理——“治人以 除病” 除病”]

(二) 本段承“神不使则病不愈”的观点,讨论医患关系, 本段承“神不使则病不愈”的观点,讨论医患关系,提出 病为本,工为标”的观点. “病为本,工为标”的观点. 为本:治疗措施和针药都必须通过病人的神机 病人的神机才 病 (人 )为本 :治疗措施和针药都必须通过 病人的神机 才 能发挥作用. 能发挥作用. 工为标:医生治病必须调动病人的神机 调动病人的神机: (医)工为标:医生治病必须调动病人的神机:了解病人的 精神思想状况;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精神思想状况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调 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变神不使为神可使) 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变神不使为神可使). (三 ) 病候及治则治法. 本段讨论水肿病的病机、病候及治则治法. 水肿病(慢性)的病机:五脏阳以竭( 水肿病(慢性)的病机:五脏阳以竭(精孤于 阳耗于外) 水气)拒于内, 内,阳耗于外)——气(水气)拒于内,形弛于外 ——津液充郭(躯壳),其魄(躯体)独居.[“竭” 津液充郭(躯壳),其魄(躯体)独居. ),其魄 有二解:一作“衰竭” 一作“遏阻” 有二解:一作“衰竭”,一作“遏阻”,机理虽有 不同,均通. 不同,均通.]

病候: 肿大) 不可与衣相保, 四极( 四肢) 绷急) 病候 : 形 ( 肿大 ) 不可与衣相保 , 四极 ( 四肢 ) 急 ( 绷急 ) 而 动中(气喘促) 动中(气喘促). 治则 : 平 ( 辨 ) 治于权衡 ( 通过辨证论治以恢复阴阳平 布达五阳,疏涤五脏] 衡).[布达五阳,疏涤五脏] 治法:去宛( 清除体内郁积的水湿废物) 治法:去宛(郁)陈莝(清除体内郁积的水湿废物)——开鬼 门(汗孔),洁净府(膀胱);微动四极(肢),温衣,缪刺其处—— 舒通四肢阳气. 温养、舒通四肢阳气. 水肿的治疗大法:温阳行气( 转大气” 祛除水邪[ 水肿的治疗大法:温阳行气 (“ 转大气 ” );祛除水邪[发 利小便,(峻下逐水)] ,(峻下逐水 汗,利小便,(峻下逐水)] 思考练习题] [思考练习题] 为什么“神不使”则病不可愈? 1.为什么“神不使”则病不可愈? 病候和治疗法则. 2.说明水肿病的病机、病候和治疗法则. 结合“神不使则病不可愈” 3.结合“神不使则病不可愈”的观点,谈谈 您对“病为本,工为标”这一理论的认识. 您对“病为本,工为标”这一理论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下)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理解五味阴阳属性及治疗作用, 1.理解五味阴阳属性及治疗作用,了解五味入五 脏的理论。 脏的理论。 了解方制大小的组方制度. 2.了解方制大小的组方制度. 理解各种不同性质疾病的治疗方法. 3.理解各种不同性质疾病的治疗方法. 反治和“治求其属” 4.掌握正治、反治和“治求其属”的治疗机理及 运用. 运用.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一 )
本段讨论五味阴阳属性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 方制大小 、 正治反治及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正治反治及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1.五味的阴阳属性及治疗作用 五味 辛甘 酸苦 淡 咸 阴阳属性 阳 阴 阳 阴 治疗作用 发散 涌泄 渗泄 涌泄 举例 桂枝、防风、 瓜蒂、淡豆豉、茯苓、泽泻、芒硝、食盐
薄荷 胆矾 通草 味的治疗作用概括: 收敛; 发散解表; 五(六)味的治疗作用概括:收(收敛;酸);散(发散解表; 缓急; 燥湿; 燥湿; 辛 );缓 (缓急 ;甘 ); 急 (收敛 、 燥湿 ;酸 、 苦 ) ;燥 (燥湿 ;苦 ); 滋润; 软坚; 除湿; 润(滋润;咸、甘);耎(软坚;咸);坚(除湿;苦). 运用原则: 病之)所利而行(运用) 调其(病人之) 运用原则:以(病之)所利而行(运用)之,调其(病人之)气, 使其平也. 使其平也.

2方制大小 方制:组方的制度.(与后世所言“方剂”不同) 方制:组方的制度. 与后世所言“方剂”不同) 君臣佐使: 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 君臣佐使 : 主病之谓君 , 佐君之谓臣 , 应臣之谓 佐药:辅助臣药或监制君臣药的毒烈性) 使.(佐药:辅助臣药或监制君臣药的毒烈性) 制之小 : 君一臣二 . 制之中 : 君一臣三佐五 . 制之大: 制之大:君一臣三佐九
注意 : 与 “ 大方 、 小方 ” 不同 [ 大 ( 方 ) 则味少 , 小 ( 方 ) 则味 多] 见参考资料)运用原则:适事(病情) 3.治疗法则(见参考资料)运用原则:适事(病情)为故 4.正治与反治 正治法: 一般的治疗方法, ( 1 ) 正治法 : 正常 、 一般的治疗方法 , 因逆疾病的 本质和 证候而治 又称“ 逆治” 逆者正治) 而治, 本质 和 证候 而治 , 又称 “ 逆治 ” ( 逆者正治 ) . 用于 病情比较简单者(微者逆之) 病情比较简单者(微者逆之). 正治法运用举例:见上治疗方法. 正治法运用举例:见上治疗方法.

反治法: 特殊的治法.因其顺从疾病假 ( 2 ) 反治法 : 反常 、 特殊的治法 . 因其顺从疾病 假 又称“从治法” 象(实际亦逆疾病本质)而治,又称“从治法”(从者 反治 ) . 常用于病情危重复杂 , 出现假象者 ( 甚者从 之 ). 反治法运用举例: 反治法运用举例: 热因热用:伤寒少阴病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 热因热用:伤寒少阴病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真 寒假热证) 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热厥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真热假寒) 寒因寒用:热厥证用白虎汤或承气汤(真热假寒) 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气虚便秘用补中 益气汤. 真虚假实) 益气汤.(真虚假实)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热痢、热结旁流 用小承气汤; 用小承气汤;积滞腹泻用枳实 导滞丸. 真实假虚) 导滞丸.(真实假虚)

*反治法与正治法比较: 反治法与正治法比较: 正治 反治 均逆疾病本质而治( 无本质差别) 同:均逆疾病本质而治(治病求本——无本质差别) 逆证象(亦逆本质) 从假象(实亦逆本质) 异:逆证象(亦逆本质)而治 从假象(实亦逆本质)而治
用于病情较单纯者 用于危重复杂出现假象者

*应用反治法必须注意: 应用反治法必须注意: 出现假象才可用(必须透过假象认清病机本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不是假象不可浪 用.(不当用而用,祸不旋踵) 不当用而用,祸不旋踵) 疾病出现假象, 病情多危重复杂, 故又须当机立 疾病出现假象 , 病情多危重复杂 , 故又须 当机立 果敢使用(运用得当, 可使破积, 断 , 果敢使用 ( 运用得当 , 可获显效 ——“ 可使破积 ,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当用而不用,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当用而不用,将 贻误病情,坐失时机而致不可救药. 贻误病情,坐失时机而致不可救药.

5.治病先后原则
从内之外者(内伤脏腑气血而影响及体表) 从内之外者(内伤脏腑气血而影响及体表)——调其内 从外之内者(外邪伤表,影响及脏腑气血) 治其外( 从外之内者 (外邪伤表 ,影响及脏腑气血 ) ——治其外 (祛 除表邪) 除表邪)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治主病(抓住主要矛盾) 中外不相及——治主病(抓住主要矛盾) 基本精神:治病求本. 应灵活看待, 急则治其标, 基本精神:治病求本.(应灵活看待,与“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互相参照) 缓则治其本”互相参照)

(二 ) 本段讨论“治求其属”及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本段讨论“治求其属”及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1.治求其属 治病必须辨清本质属性, 治病必须辨清本质属性,针对本质属性进行治疗
取之阳或取之阴均是治求其属.) (治病求本.正治或反治、取之阳或取之阴均是治求其属.) 治病求本.

虚热证的治求其属: 虚寒、虚热证的治求其属: 虚寒证: 温阳益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寒证:取之阳——温阳益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热证: 滋阴潜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虚热证:取之阴——滋阴潜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具体治疗机理: 具体治疗机理:
治热以寒(苦寒清热) 治热以寒(苦寒清热) 病已 寒之而热(不除) 热证 治热以寒 苦寒伤阴 阴更虚阳更亢 寒之而热(不除) 虚热(阴虚阳亢) 虚热(阴虚阳亢) 寒凉伤阳 阴阳两虚 新病复起 阴阳平衡协调(病已) 取之阴 阴得复而不虚 阴阳平衡协调(病已) 滋阴潜阳) (滋阴潜阳) 阳得阴敛而不亢 寒实(寒邪盛实) 寒实(寒邪盛实) 寒证 虚寒(阳虚阴盛) 治寒以热(解表或温里) 治寒以热(解表或温里) 寒除病已 治寒以( 治寒以(辛)热 耗气 伤阳 阳更虚 热之而寒 伤阴 阴阳两虚 新病复起 取之阳(温阳益气) 阳得复,阴得消 阴阳平衡协调(病已) 实热(阳热过盛) 实热(阳热过盛)

提示虚 意义:(1)治病求本(治求其属)原则的具体运用.(2)提示虚 寒虚热证辨证论治法则 开后世补肾派 补肾派先河 寒虚热 证辨证论治法则 . ( 3 ) 开后世 补肾派 先河 [ 取之阳 —— 补肾阳( 附桂八味丸) 补肾(阴左归饮, 补肾阳 (右归饮 、 附桂八味丸 ) ; 取之阴 ——补肾 ( 阴左归饮 ,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2.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五味入五脏,补益五脏精气: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五味入五脏,补益五脏精气: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 长期偏嗜, 久而增气 , 物化之常 ( 长期偏嗜 , 则某脏之气偏 胜);气增而久,夭之由(脏气失衡,则可致病夭折) 气增而久,夭之由(脏气失衡,则可致病夭折) 意义: 药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 两面性; 意义 : 药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 两面性 ; 均衡五味 的保健防病意义. 的保健防病意义. 思考练习题] [思考练习题]
1.本文提出了哪些治疗方法? 本文提出了哪些治疗方法? 什么是正治?什么是反治? 2.什么是正治?什么是反治?说明反治法的运用及其注意 点. 分析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3.分析诸 “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的 治疗机理. 治疗机理. 说明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这一理论有何意义? 4.说明五味与五脏精气的关系,这一理论有何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