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豫园民俗庙会的嬗变之路

 沪学 2018-02-14

《上海外滩》杂志2018年第2期封面

《上海外滩》杂志刊发拙文的首页

庙会,是我国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民间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的活动。它历史久远,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庙会当然离不开庙,或在寺庙附近,作为它的活动中心。上海的城隍庙庙会一直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庙会,因而也是老上海的地标之一。如今,豫园民俗庙会办得红红火火,分析一下豫园民俗庙会从庙会→庙市→灯会的历史渊源与路径,也许可以对未来庙会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

民俗信仰催生庙会集聚

庙会起源于佛教和道教的祭祀活动。上海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早先的吴淞江沿岸遍布各种寺庙,从性质上分析,虽然规模不能与名山大川的壮观寺庙相比,但这些奉祀香火的小庙,往往都有特定的庙界和范围,保佑一方水土平安,因而深得乡里民众的重视,每到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冬至节及春秋社日,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如大风潮或者涝灾,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北宋“上海务”、“上海镇”,元代“上海县”,直到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生活在这里的民众,与华夏大多数民众一样,在其信仰体系中,土地信仰是信仰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寺庙大小不等,大到几亩香火地,小到只有三块砖或四片瓦,就可以盖个庙,可再简陋神也不嫌弃,照样有人烧香上供,磕头膜拜。也许不必上溯久远的历史年代,即从五代开始算起,上海浦周边就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寺庙和道观,五代时,即后晋天福年间,上海就建有广福寺(庙址约在今黄浦区方浜中路、河南路口),到宋元时期寺观、道观略有发展,明清时期数量激增,甚至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据不完全统计,从五代直至民国时期,由于上海浦周边,即今日所说的“老城厢”内外,在今方浜中路有广福寺、城隍庙,在大东门有地藏庵、观音阁庙、公输子庙、龙王庙,在丹凤路有雷祖殿、真武庙、灵山寺,在半淞园路上存在过老高昌庙、高昌庙、花神庙、老君庙,在今城隍庙周边近有鄂王庙、许真君殿、财神庙、东岳庙,在西林后路的白云观、女公会福堂,在福佑路上有春申君庙、福佑路清真寺,薛家浜路上曾经有青龙禅寺、海神庙、金坛路有水仙宫,永泰路上有宁海禅寺,保仁弄有观音阁庙,云居街有云居庙,小南门外有九华禅寺,沉香阁路有沉香阁,咸瓜街上有古云台,紫霞路有小武当,董家渡路有大悲阁,沪军营路有先农坛,虹桥弄有东华道院,静修路有静修庵,复兴东路有关帝庙,方斜路有吉祥庵,蓬莱路有蓬莱道院、戒珠庵,药局弄有药王庙,先棉祠南弄有先棉祠,净土街有净土庵、清静庵,陆家浜路有海潮寺、铎庵,一粟街有一粟庵,文庙路有文庙,小普陀街有小普陀庙,三门峡路(今西藏南路)有三元庵,小东门有天后宫,姚家弄有姚家庵,老北门有延真庵,中山南路有万寿禅寺,凝和路有蕊珠宫,和顺街有火神庙,净土街有灵应坛,大昌街有大佛殿、华严庵、清心堂,此外,白衣街的白衣庵,丰记码头街的海神庙,方斜路上钱家庵,肇周路上的紫竹庵,陈家桥得紫竹林,河南南路有接引禅寺,中山南路的广福院,老西门的利济侯庙,西仓桥有猛将禅院,俞家弄的罗老太庙,中华路有莲座庵,西藏南路有社稷坛,会馆街有安润道院,小东门有施相公庙,张家弄有天竺庵,迎勋路有金母宫,三牌楼路有全备福音堂,梧桐路有敬一堂,松雪街有天恩堂,方斜路有女公会,董家渡有董家渡天主堂,西林后路有裨文堂,小桃园街有小桃园街清真寺,草鞋湾有草鞋湾清真寺……真可谓庙界林立,祭祀香火不绝。

 

狗年大吉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庙会”向“庙市”的形态转换

上海最早的城隍庙约始建于宋代,早在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最初称淡井庙,不在现黄浦区城隍庙的位址。当时上海仅是个镇,还没有设立一个“专管”上海的城隍。所以淡井庙的城隍只是“专管”华亭县的城隍;另外,在金山卫也有一个城隍庙,城隍名叫霍光,又叫霍光庙。应该说这两处是上海最早的城隍庙。

明代开国后,朱元璋将城隍祭祀纳入祀典,把城隍神作为国家正祀的对象,赋予其保城护民、督官摄民的“神职”。从明代起,城隍信仰变成了国家信仰,朱元璋在《封列城隍文》中说:“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司于我民,监于郡政”。他甚至对大臣宋濂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朱元璋把祭祀城隍制度化,将城隍神在阴间也管理百姓、监察官员,让善恶各有所报。他的这套“城隍理论”,其用心就是使民众“不敢妄为”,以便明王朝的一统天下能传之万世。1373年,深受朱元璋器重的上海士绅秦裕伯逝世,被朱元璋诰封为上海邑城隍,从此上海有了自己的城隍神。每年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初一)城隍要到厉坛安抚厉鬼,届时,人们把城隍从庙里抬出来,沿街巡游,“四司”开道,由知县宣读祭文后再返回城隍庙,是为每年的“三巡会”。在生产力水平很是低下的岁月里,民众靠天吃饭,还要遭受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天灾加上人祸,人们就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把希望寄托于尘世以外的神灵,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

上海的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的博弈与重构。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以信仰为内核、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起初出于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城隍信仰,最终反客为主,从“庙会”向“庙市”的形态转换,成为城市中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集市贸易活动,恰如清末民初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城隍庙》的竹枝词所吟:“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陈在两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往掷钱忙”。民间信仰的特点就在于,民众常常借此作为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作为相互交往的场合与宣泄感情的渠道,至于神灵的地域性及其归属于何种宗教,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业已成为当地民众不可或缺的节庆活动。

上海在开埠前,城隍庙是上海民众唯一的游乐场所,所以一年中盛事独多。农历初一、十五进香,已经成为上海人的一项民俗。每逢庙会,总是人头攒动,华宝楼前、九曲桥上、老街里,处处水泄不通,九曲桥广场上,各色小吃正在打着擂台,汤煮、锅烧、笼蒸,小贩使出十八般武艺,游人手中也大多拿着素鸭、羊肉串等各色小吃,顾不得雅观就大快朵颐起来;九曲桥上更是闹猛,摄影的、赏鱼的、欣赏票友表演的人摩肩接踵;附近的街路上也荡漾着浓郁的欢乐之情,杂耍、气功表演扣人心弦。

 

2018上海豫园庙会狗年兴旺

2018上海豫园庙会 楚辞 屈原


庙会转型与“豫园民俗庙会”再出发

1994年,是上海豫园庙会的历史性跨越的一步,1994年的元宵节,豫园新春民俗灯会正式亮相,这是上海城隍庙庙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新形态和再出发,它一开始就具备了不同以往的冲击力——“豫园新春灯会”,并成为上海豫园民俗庙会的主体内容之一。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每一次内容和形式都有创新,越办越红火,直至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说明上海人在保护城隍庙物质形态资源不可再生性的前提下,将非物质形态的庙会民俗资源转化成城市的文化资本,并且将这一文化资本成功运作,做开来并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既提升了城隍庙庙会民俗资源本身的品牌价值,同时也是求得民俗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灯会庙市”,构成年货、特产、美食、表演等不同版块,使此次灯会庙市举办的目的,就是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在钢筋水泥间找到一个传承民俗文化、重温旧时记忆的空间,它是上海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传统城隍庙庙会资源再利用和再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与平台,吸引了市民举家一起逛城隍庙,来到豫园一起尝美食、扫年货、赏彩灯、看好戏。

比如在有一届民俗艺术庙会,荟萃了名家珍藏、国风笔墨、民间技艺和特色表演。中心广场,散发着经典中国风的巨大楼台,鲜红的框架上雕梁画栋,金黄色的文格点缀其间,门头中央如意形态的祥云迎接八方游客。楼台上,金龙翘首冲云霄,祥狮提爪戏滚球,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雄姿的两大灵兽左右相称,气势非凡。到夜晚,该灯组将流光溢彩,为庙会锦上添花。楼台内“艺品荟萃”和“陶艺非凡”两大典雅艺术交相辉映,描绘出民俗艺术庙会的独特之处。它是非物质形态资源转化得最为成功的,形成了民俗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完美结合。

在老一辈上海人记忆中的上海城隍庙庙会,沉淀着上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到底该如何走,有好多年上海的庙会一直处于逐渐式微的态势,2000年以后,庙会“仿佛没了味道”成为许多人的感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上电商热火朝天,连一些实体百货都生存艰难,人们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庙会“互市”来满足购物消费需求;许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甚至不知庙会是何物,而很多老外倒是对中国庙会形式情有独钟。

豫园民俗庙会的主办方在整合城隍庙庙会资源时,既考虑了寄托百姓民间信仰、规范社会意识的因素,更考虑了市民娱乐身心、调节情绪,促进当地市场繁荣、提高地区凝聚力的任务,新时代的庙会需要传承,更需要观念创新,豫园民俗庙会通过别具风格的老城厢文化体验再度勾起老上海的回忆,岁月故事、老照片、国货精品、手工作坊等展品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原汁原味的老上海。

豫园民俗庙会的嬗变之路告诉我们,要让传统庙会真正“活”起来,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凸显非遗“活态传承”的内在价值。传统庙会的核心在于人气,随着岁月的流逝,庙会传统渐渐变淡,许多民俗逐渐消逝,逛庙会的人变少了,在人气“归来”的背后,是老民俗融入了新元素,特别需要一种“接地气”的创新发展,形成“文化浓、层面高、形式新、人气旺”的局面。庙会的发展历程是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依托庙会文化的包容性与互动性,加强政府对庙会文化的正确引导与政策支持,推进庙会文化与时俱进,对于丰富民俗文化、弘扬海派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绣得上海更美丽

元曲西厢记

金童戏鲤鱼

 

载由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的《上海外滩》杂志2018年第2

本期除《上海外滩》之外,由上海同济协力工程公司微信号“老唐49”供图,谨致谢忱。

 

 2018210日于上海五角场凝风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