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我国的鲤鱼文化

 来来永胜 2018-02-14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中留下了盛赞鲤鱼的诗句,诗词中描写鲤鱼常用“鲤”、“鲤鱼”、“赤鲤”、“锦鲤”、“红鲤”、“双鲤”、“素鲤”、“赪鲤”等词汇。

鱼作为祥瑞之物,历代典籍早有记载。上古时候,鱼作为吉祥物,除指一般意义的鱼,常特指鲤鱼。从一开始,鲤鱼就作为鱼类的形象大使与文化结合起来。《史记·周本记》上记载“周王朝有鸟、鱼有瑞”。从上古这些记载来看,中国应该是鲤鱼的故乡。在公元前473年,越国的范釜写的《养鱼经》中,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养殖鲤鱼的知识。

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中,经常见到“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击磬童子与持鲤鱼童子相戏舞”等形象构成的图案。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还有因为鱼与“余”是同音,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从而让人们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中原地区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


鲤鱼作为崇拜之物,占据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半壁江山。在中国许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石器上,都绘有或刻有鱼纹,据闻一多、赵国华、傅道彬等人研究,鲤鱼以其外形和多子特征成为古代崇拜物之一。《易》中就有“贯鱼”一词,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息繁衍不可缺少的主题。可见以鱼为图腾的生殖崇拜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诗词中,关于鲤鱼的典故也非常多,如:“鲤跃龙门”、“孔鲤过庭”、“琴高乘鲤”“涌泉跃鲤”和“卧冰求鲤”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鲤鱼”文化。“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鲤鱼跳龙门”是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吉祥图案,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常见题材,久传不衰,寓意为吉庆有余。景德镇陶瓷中有一作品名为“九龙十八鲤”也来源于这个传说。就是说九条龙里边,十有八九是鲤鱼。“十八”这里不是一个数字,是十之八的意思。


鲤鱼在《诗经·衡门》中也有吟咏,“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把挑选鲤鱼与挑选美貌的妻室并论,后世因以“鱼水之欢”祝福婚姻美满。《孔子家语》称,“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国君鲁昭公把鲤鱼作为礼物送给孔子贺其得子,孔子以此为荣,就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论语·季氏》中载有孔鲤和父亲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孔鲤,“学诗乎”,“学礼乎”,当孔鲤回答没有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马上回屋学习。后来就称师长施教的处所为“鲤庭”,称回答父亲的问话为“鲤对”,如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化里,鱼还可以表达思念。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又,鱼与爱情相关,《江南》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古人用莲象征爱情 ,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