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募配穴”的浮针医学原理初探

 昵称51069194 2018-02-14



“俞募配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的有效配穴方法之一,是以背俞穴与腹募穴相配治疗本脏本腑的有关疾病。中医理论认为,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胸腹部的穴位。生理上,俞募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汇聚的部位;病理上,俞募穴又是五脏六腑与体表之间病气出入的场所。俞募穴在人体的分布不以各自经脉循行排列,而是根据脏腑所在的解剖位置相排列。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关俞募穴出现压痛或异常反应。关于俞募配穴治疗疾病的有关记载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理论,表明脏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腑病(阴病)多与背俞穴(脏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选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俞募配穴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临床上也应用较多,但是其协同效应机制仍不清楚。



不过,从浮针医学上,似乎就好理解一些了:


募穴在躯干前方,除了中府、日月、期门分布在肋间肌外,其余的募穴分布于腹直肌、腹斜肌。

背俞穴在躯干后方,依据脏腑所在的位置分布在竖脊肌上。


也就是说,即俞募穴分布于解剖中所说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上。


主动肌是与关节收缩运动方向相同的肌肉,即表现为肌肉收缩;拮抗肌是与肌肉伸直方向相反的肌肉,即表现为肌肉舒张。快速运动中,拮抗肌一般在原发动作之末的瞬间收缩,以防止原发动作过度,使动作准确。



人体躯干前屈时参与的主动肌有:腹直肌、髂腰肌、腹内外斜肌,拮抗肌主要有:臀大肌、竖脊肌、腰方肌、背阔肌。

躯干后伸时参与的主动肌有:竖脊肌、腰方肌、髂腰肌,拮抗肌主要有:腹直肌、腹内外斜肌。


人体处于中立位时需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相互协同。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电线杆,两侧需要绳索固定才能使其固定在中立位,并且两侧绳索的拉力相同。人体就好比电线杆,胸腹部和腰背部的肌肉就好比绳索,肌力相同时才能使人保持在中立位。


浮针治疗疾病时遵循的五部曲为:远程轰炸-局部处理-拮抗肌-协同肌-抽血化验。这五部曲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及查体逐一进行。患肌是浮针医学中常用的概念,患肌是存在多个MTrP的肌肉。临床上患肌不仅表现为疼痛,还可引起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肉无力。通过远程轰炸和局部处理后,当患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时,就得考虑拮抗肌,虽然拮抗肌并不会直接造成疼痛部位的缺血,但是可间接的影响其他部位的缺血,这可能与拮抗肌无力,致使主动肌长时间的处于过度收缩紧张状态,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


浮针医学中的主动肌和拮抗肌的配合运用,不仅体现在胸腹部和腰背部的应用中,只要存在主动肌和拮抗肌的部位均可应用,不仅仅局限在俞募配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