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类论

 tong0579 2018-05-04

 

“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以三失也。”(素问.征四失论)“善诊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素问.疏五过论)比,能使四诊明晰,比,能使合参生辉,比,能使治疗找准方向,比,能使医者医术长进。诊断比类尤为重要,可以有四诊比类以及四诊合参比类。

                           一、四诊比类

 

望闻断死生,诊脉是基础,问诊贯全程,切按知病位。《内径》说:“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又说“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经,是谓至道。”(素闻·示从容论)。诊断过程实质是比类的过程,在比类中寻求病机。                  

(一)望诊

《内径》曰:“视其外应,已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望神察色,观其形态,视野之内,均需留意。光亮润泽,神态不乱,是为有神;色晦滞涩,神志不清,是为失神。得神者生,失神者亡。

察神色要注意患病和健康状态的比类,《内径》说:“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五臓生成篇)虽然颜色相同,生死却在比类之中。

先天性的各种颜色不能视为病色,这是个体间的比类。治疗期间应注意其神色和舌象的变化,判断病情之进退。例如,1.23噎膈,初诊“脸色黄如枳实”,五诊时“面黄”,前后比类,知病退。7.26腰腿疼,8月25日舌苔灰绿,9月7日消退,病退之兆。

(二)闻诊

听声音,闻气味,仔细体察。一般声轻语细,气味淡薄者,属阴;声高语亮,气味浓重者,属阳。“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郑声噡语,气味腐臭,死期只在远近之间。比如,长期轻微咳嗽,痰少或无痰,晨起连连打喷嚏,哈欠连连,放屁恶臭,与常人比类异常。这可能是肺疽初期;例如2.2案。

(三)问诊

问诊包括患者自述,贯穿于诊疗全过程。针灸过程中询问其针感,触诊肌肤和腧穴的过程中需要边按边问,问患者有没有异常感觉。比较按与不按之差异。着重询问施治前后的各种变化,便于比类,正确判断。

问诊引导四诊的进退,问诊若与色脉不符合,引导医者再诊脉,再望舌。例如,患者咳嗽,没有受风寒,要看舌苔是否厚腻,脉象是否滑,是否内伤。若中脘疼痛,则被引导医者按压脾胃腧穴。

四诊也启示医者提出新的问诊话题,比如,患者说头晕口苦咽干,医者自然要问是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判断是否是少阳症。又如,脉迟缓,右尺微弱,引导医者询问:是否恶寒,不敢凉食。

(四)切诊

切诊包括诊脉、诊尺肤、按手足、按胸腹、切俞穴等等。

1、脉诊

脉诊是基础,《内经》说:“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晨起诊脉当然好,这只适用于家庭,但是,这告诉一个原则:诊脉期间患者必须保持神气平静。医者欲诊脉,指尖凉,应当摩擦或其它方法增至常温。诊脉时间当在5分钟以上,便于初按和久按之比类。

诊脉期间,医患不要谈话,这样会影响脉象,也不利于医者静心感知脉象。切不要:指扣寸关尺,口问头胸腹,甚至谈论离谱的话题。也不要与第三者说话。

脉象存在于比类之中。比如,二十八脉中没有大脉、小脉。但是,在医案和医论中每每提到提到。《脉要精微论》中说:“大则病进,”又说:“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大、小脉无形、无位,无以描述,存在于比类之中。独大者病,独小者病,独处藏奸,例如9.4案,双关独大,痞满可知。比如,女性右寸独大,多是肝郁气滞,例如,7.6尿疼、7.7疼痹,7.27低烧。再如7.22失眠,右寸、左关沉细短,余脉无,六脉比类,仍然是右寸左关大。例如,关脉无或小或微,多是噎嗝、关格,例如,1.5案,2.3案。《难经·三十七难》说“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寸为阳、尺为阴,阴阳俱盛,是比类于关脉微弱或无。若六脉皆微弱,难以比类,就不能诊断为关格或噎嗝。再如,寸短尺长,中气下陷,如,6.11尿浊,6.9便血·腹泻。诊脉不仅注意脉象,还要注意脉势比类。注意来去止至,来者为阳,去者为阴。“来疾去徐,上实下虚”(素闻·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或外虚内实)例如,7.5腹泻。

关于脉象及其主病,历代有许多著述,比较繁琐。为了便于记忆,参照《医宗金鉴》编辑了如下歌诀:

浮、沉、伏、革、牢诸脉歌:轻取即得是浮脉,沉取才见沉脉是,沉极着骨伏脉称,浮沉极力革牢脉。

濡、弱、芤、微、散诸脉歌:浮沉无力曰濡弱,中空似管是芤脉,似有似无微脉名,涣漫不收是散脉。

虚、实、滑、涩诸脉歌: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滑脉如珠溜不定,轻刀削竹往来涩。

迟、数、缓、疾、结、代诸脉歌: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代止难还有定数。

弦、紧、洪、细、长、短、动诸脉歌:弦脉端直似弓弦,紧比似弦左右弹。来盛去衰洪脉是,如豆摇摇作动看。细脉如丝是血少,短脉缩缩长迢迢。

其中有的是复合脉象,比如,革脉浮弦,牢脉沉弦;弱脉沉细,动脉短数。还有一些脉象相似比如,虚、弱、微,都是虚像之脉。故尔,实践中,二十八脉并不全部应用。常用的是:浮、沉、迟、数、缓、弦、滑、长、短、细、芤、弱、结、代。

“善诊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素问.疏五过论)。脉数、迟、细、浮等。有的人先天如此,不能是病脉;若此人先天非此脉,那就应当以病脉考虑,这是不同人的比类。在治疗过程中,有治疗前后脉象的比类,2.7例、2.9例,病情随至数的减少而逐步好转。

2、按俞穴

“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疼解,乃其腧也。”(灵枢·背俞)五脏俞穴有酸痛胀麻等不适感觉,说明相应的脏腑有病。切按本脏腑所属经脉上的穴位,比类诸穴之间感觉差异,对诊断大有裨益。灵枢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睹其原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九针十二原)比如,邪在肝,往往其原穴太冲有压痛或酸楚;脾有病,太白穴常有压疼或酸楚。肺俞、中府痠楚,多是肺有病。因胆气上溢而口苦,往往阳陵泉、足临泣有反应。足厥阴络阴器,老年崩漏患者,肝之井穴大墩疼,触之更疼,可能是宫颈癌的征兆。

3、按胸腹

胸腹是五臓六腑的外廓,大气之所会。诊胸腹,可以探得臓腑气血的虚实寒热。

诊腹部,令病人仰卧,屈腿,而后进行轻重上下左右切按。凡寒症、虚症,则腹部喜按喜热;实证积热,则腹部按之则痛,或疼而拒按。腹部有里热内伏,诊腹部时则有灼热感;心下痛,按之硬,是为结胸;心下痞,按之濡,是为痞气;绕脐硬疼,多是痃癖。少腹凉多宫寒,常手足不温。脾胃有病,中脘疼。

诊腹部尤须注意脐部的按诊,因为脐通五臓,是真神往来之门,故称神阙。肓俞、水分、阴交是冲任的门户,关乎十二经之海。臌胀,青筋露,不要用力挤压或针刺水分穴。

                    二、合参比类(略)

                 

三、治疗比类

 对于初诊患者,要问其是否经过他医治疗,确诊是什么,用的什么法,吃的什么药。疗效如何。这样,可以与自己的诊断、治法、方药相比类,少走弯路,避免重蹈失败覆辙,例如2.10腹疼、2.13手腕疼。

对于复诊患者,要着重诊察治疗前后的变化。询问患者总体感觉是否有效,表现在何处。色、脉、舌象一定要和前诊进行比类。比如,治疗后,脉的至数、浮沉、长短之变化,四诊合参,判断是病退、还是病进,这是前后比类。比如疼痛,治疗前后都疼,要问清疼痛轻重、部位、性质的变化。如果治疗后出现短暂的疼痛加重,之后整体向好,那是瞑眩,是治疗有效。再比如食欲和食量,不但要知道现实状况,还要知道治疗前后的变化。如此比类,判断治疗效果,稳妥可靠。检测数据前后比类也是重要参考依据。

例如3.1血崩,经治疗后,10月10日正常来月经,次日血崩,动则出血,打电话问:是否吃止血药?我对当前出血状况和治疗前出血状况比类,有明显不同。认为,淤血将尽,大出血将止。于是,嘱咐患者,不必服止血药。一小时后,血崩止,血量减。试想,如果不作比类,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若给服止血药,血止。掩盖了病体自调能力,使医患对于前期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势必对于下一步治疗、调养产生负面影响。

夏季姜附等热药酌减,冬季则反之,例如,1.14咳嗽。这是治疗环境的比类。

对于贫寒患者,尽量使用省钱的治疗,少用贵重药物,例如8.10案、7.14案。曾治疗一例直肠癌,方中有穿山甲,一剂药百元以上,纵然有效,也无力再拿药服用;对于富人不必如此考虑。这也是治疗不同患者的比类。

医者应当认真做好医案笔录,便于比类,对提高医术大有好处。

比类医案列举如下:

 

2.1   胸椎脊髓空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