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阳博物馆里有一群汉代的“狗”

 Loading69 2018-02-14

绵阳博物馆里有一群汉代的“狗”

2018年生肖属狗,各种与狗有关的工艺品也备受人们的青睐。在绵阳博物馆,就馆藏着一批出土的陶狗及与狗有关的石刻画像,其年代以东汉为主,有的出自南北朝时期和宋代。在这批文物中,有一部分在绵阳博物馆展厅向公众展出。

绵阳博物馆里有一群汉代的“狗”

石刻画像《狗咬耗子》

在绵阳博物馆,提起与狗有关的文物,文博工作者们几乎同时会提到《狗咬耗子》。这件画像石刻,出自三台郪江崖墓群金钟山Ⅰ区1号墓,年代为东汉。文物原件还在墓葬内,绵阳市博物馆现存的是画像拓片。

当年曾参与郪江崖墓考古发掘的绵阳市博物馆钟治介绍,当年考古工作者在对1号墓进行清理时,因“墓门多年洞开”,墓内有大量精美的仿木结构建筑和画像雕刻,所以常有人进入墓内猎奇,墓葬内的随葬器物早已荡然无存,后来又因为开山采石,加剧墓葬的破坏,但墓葬的形状基本完整,墓葬前室和中室甬道的通壁上的7幅画像石刻保存相对完好,这其中就有《狗咬耗子》。

这幅著名的《狗咬耗子》画像石刻,位于前室右壁后端下部,高76厘米、宽64厘米,画像中的狗面向墓门,双耳竖立,长尾、尖牙,四肢肌肉发达,前肢直立,后肢弯曲呈蹲坐状态,双眼有神,口中叼着一只长尾巴老鼠。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在民间就有“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说法,为何会在墓葬中出现这样的石刻画像?专家们认为,东汉时期,狗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其职能就是看家护院。《搜神记》中记载,民间谚语说“鼠得死人目精则为王”,还记载说“有老鼠窜入坟墓,噬食尸体,祸及死者形骸,作祟做鬼之事”,为祈求死者在地下的安宁,就要灭鼠驱怪。因此,在墓葬中就出现这样的石刻画像,意喻保护墓主在阴间的安宁,体现了墓主希望“死后不受老鼠侵害”的意愿。

绵阳博物馆里有一群汉代的“狗”

石刻画像《拴狗立鸟柱》

在三台郪江崖墓群,还有一件石刻画像也与狗有关,那就是《拴狗立鸟柱》。这件画像出自郪江崖墓群金钟山Ⅱ区2号墓。

这处墓葬被文物部门发现时,墓道、墓门和

前室的一部分遭到破坏,后室及其侧室被村民开辟为窖穴,并新凿排水沟。整个墓葬,仅存前室、后室和侧耳室。13幅石刻画像,分布在后室和甬道的两壁,这其中就有《拴狗立鸟柱》。

这件《拴狗立鸟柱》石刻画像,位于后室甬道右壁,高122厘米、宽59厘米,一根粗壮的立柱上部有横枝,枝头上站立着一只尖啄、展翅上举的鸟。柱上的中间部位,雕刻着一只啄木鸟正在啄食柱中的害虫。在柱的下端,拴一条狗,绳索紧绷,狗的四足站立,尾巴上翘,头微昂,面向墓门方向狂吠。

整件石刻画像,将灭鼠驱怪的狗与捕食害虫的啄木鸟集合在一起,构思独特新颖,画面生动。专家认为,这样的构图,有着驱怪辟邪的寓意,也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狗的忠诚、勇敢的认可。

石刻画像《汉代猎犬》

在三台安居镇一个墓葬中,还发现了一幅汉代的猎犬石刻画像,绵阳博物馆藏有这件石刻画像的拓片。

绵阳市博物馆当年一位曾参与这处墓葬清理发掘的文物工作者介绍,这处墓葬中发现了一组狩猎图,共有6幅,分布在前室左右两壁。这些画像原来都涂有朱红,但在发掘时仅存曾经涂朱红的痕迹。在墓室的左壁上部有4幅画像,从东向西以连环画的形式组成,包括蹶张、擎张、猎犬、惊鹿四幅画组成。其中,猎犬位于前室左壁中部上层壁板,高39厘米、长49厘米。画像中的猎犬张开大口,双耳竖立,两眼圆瞪,头颈前伸,背部呈弧形,长尾上翘,做快速奔跑、追捕状。而那幅惊鹿画像中,鹿伸颈回首顾忘,短尾上翘竖立,身体弯曲成弧形,四肢飞奔向前,生动地刻画出鹿在猎人、猎犬的追逐下,惊恐逃跑的瞬间。

在汉代,狩猎、渔归、田猎是统治阶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书》及《后汉书》中均对此有记载,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以至于豪门贵族田猎之风盛行。两汉时期,四川地区“山原肥沃,有泽鱼之利”。渔猎不仅是豪门贵族的游乐,也是当时普通人们农作之外,另一种重要的生产劳动。这一组画像,雕刻精美、构思巧妙,生活气息极为浓郁。

绵阳博物馆里有一群汉代的“狗”

汉代陶狗

在绵阳博物馆,馆藏的陶狗数以百件,其年代以东汉为主,也有部分出自南北朝、宋代。在绵阳博物馆汉代崖墓展厅,就展出了一批出土的陶狗。

这些展出的东汉时期的陶狗神态各异,或站立或俯卧,有的呲牙咧嘴,有的则口衔肉骨,体态圆润、四肢健硕,双耳尖立,颈部套有环索,尾巴盘卷,整个构图极为写实。在绵阳近年发掘的东汉崖墓中,多有陶狗出土,还有陶鸭、陶鹅、陶猪、陶鸡等家禽,其形态与现在的家禽相近。

绵阳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宋建民认为,东汉陶狗的形态差别不大,系使用模具批量生产而成,造型生动、写实,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两汉时期,四川地区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们崇尚“死后也要享受生前的生活”,因此墓葬中陪葬品多数都是生活场景的反映。包括陶狗在内的家禽随葬品,也反映出东汉时期农村家禽养殖业发达,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南北朝时期的崖墓中,也有陶狗等家禽出土,但数量不大,但在工艺手法上则更加写意。在南北朝时期,经济衰退,手工业作坊锐减,当时人们随葬的陶狗都是手工捏制而成,与汉代的写实工艺相比,看起来更加抽象。

在绵阳博物馆,还有宋代的陶狗出土,但多属于“生肖”类型的,有的工艺精致,有的也讲究写意,造型各异,有的看起来甚至给人“牛头马面”的错觉。陶狗工艺在这个时候的特征,与道教兴盛有密切关系。这类的陶狗,在绵阳近郊的石塘镇、杨家镇等地的宋代墓葬中曾经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