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又称“饲部牒”,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饲部发给合法出家者的证明书。据《佛祖历代通载》说:“天宝五载丙戌五月,制天下度僧尼并令饲部给牒。”“度”是度之入道,“牒”是凭证。 僧尼以此牒为身份凭证,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还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果僧尼云游四方,度牒又能起旅行护照的作用。 敦煌莫高窟·五代女尼度牒 度牒不仅发给佛教出家者,也发给道士。《唐会要》记载:“天宝六载,制僧尼道士令饲部给牒。”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颁发度牒,是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出家人。 颁发度牒的制度,始于唐代,后代因之,但到了清代被废除。原来规定出家时领取度牒,受戒时领取戒牒,度牒被废除后,只保留了戒牒。于是僧人游方挂单,必须携带戒牒作为身份凭证。 今天的皈依证 度牒应是官方管理宗教事务的有法律效力的证件。但历史上,有些朝廷、地方政府和豪强,却以卖度牒作为一项经济收入,来缓和财政危机。更有甚者,以出卖度牒的钱作为资金,经营商业,牟取利润。据《唐书·食货志》记载:“安禄山反,杨国忠遣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万缗。明年,御史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又议度僧道收赀。”这就是出卖度牒的开始。裴冕将纳金度僧的收入,称作“香水钱”,冠冕堂皇地纳入国家预算。宋代还曾把度牒作为货币来使用,这在货币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山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