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2-14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09年8月21日,淅川县马蹬镇曹湾村的移民乡亲们,牵着耕牛,带着行李,乘船过丹江,迁往新家。


淅川大移民:古楚丹江壮歌行(4)

文/周一渤 图/王洪连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2011年8月25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七点多钟,85辆货车先行一步,312户移民紧接着乘坐16辆客车驶向安置地新家园,1192名移民开始新的生活。至此,2009至2011年间,淅川县16.2万库区移民,已累计外迁15.27万人,占总任务的94.2%,剩余的0.94万后靠、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移民将在2011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如期实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搬迁”的目标。

在张庄村,送走最后一辆车后,当时的县长、现在的淅川县书记马良泉眼含着热泪对一线的移民工作人员说:“回家好好洗个澡,睡个觉吧,大家太辛苦了!”然而,大家都没有说一句话,都站在那里,只是静静地站着。人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有的还扭头掉下了泪水。

时任县委副书记、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副指挥长宋超接过话茬说,“如果没有到过搬迁现场,永远无法体验移民整体迁移瞬间画面所带来的震动:突然间,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老屋轰然倒塌,一座接一座,顿时烟雾缭绕,鸡鸣狗叫,老人、儿童、妇女、青壮年一个个穿梭往来于车前车后,想想眼泪就往外涌”。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0年7月9日,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移民怀抱着家养的鸡,等待搬迁。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0年8月7日,淅川县滔河乡余营村的移民们齐心协力拆老家的房屋。


十几万人啊,背井离乡,说走就走了,甚至再也不会回到故乡,这对于中国人素来习惯于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移民来说,在心灵以及心理上所留下的创伤与隐痛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为保障中线工程供水,丹江口大坝自2005年9月开始加高续建。坝顶高程从初期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新增淹没面积达370平方公里。而淅川县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六县市之首,相当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淅川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淅川县于2008年开始启动试点移民搬迁1.08万人,2009年启动57个村6.5万余人的迁安工作。2011年8月底前全部完成全县中线工程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确保2014年实现通水目标。淅川县16.2万移民,规划县内安置2.3万人,出县安置13.8万人。县内安置规划在淅川县8个乡镇52个村建76个居民点。出县安置规划在本省郑州、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南阳6个地市,25个县市区、135个乡镇、698个行政村,需建设移民安置点569个。同时淅川要完成3个集镇、36个工业企业迁建和公路、码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水利水电设施等专项设施恢复改造任务。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移民搬迁工作极其特殊和复杂,主要表现在新老移民交织、一批与二批交织、外迁与内安交织、移民搬迁安置与干渠征迁安置交织,面临着三个“前所未有”:搬迁任务前所未有,全县16.2万移民,超过小浪底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万县市,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搬迁的批次、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是中国和世界水库移民史上前所未有的;库区情况和矛盾前所未有。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0年8月30日,淅川县县城西施广场下的停车里,一排排搬迁的车辆整装待发。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七十年代库区淹没示意图.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蕴含着老一代国家领导人的期望和夙愿,更有京津以及引水沿线各地千万人民的期盼和重托。国家领导人、北京市领导人、河南省领导人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领导人都纷纷前往淅川进行调研与考察,并给予了极大地支持和关注。

淅川库区移民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精神感人。他们大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搬迁之痛,数十年中,不少人屡迁屡建、屡建屡迁,泪别故土的悲壮,屡次创业的艰辛,已经成为移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尤其是近30年来,在等待搬迁的过程中,库区房不能盖、路不能修、厂不能建,不少人从风华正茂到白发满头,仍固守在低矮破旧的土房里,这种无言的等待与坚守,本身就是一种牺牲和奉献。

现任九重镇党委书记的徐虎,曾是香花镇党委书记。香花镇移民占这次淅川整体移民数量的六分之一。而香花镇却有着全国最大的辣椒市场,镇里三分之一的人做辣椒的购销,2007年经商务部命名为“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徐虎说,这个镇的辣椒市场具有定价权,香花镇有了什么反应,必定影响全国的辣椒价格。

刘楼村是香花镇最富的村,村民中20万元以上的车有80余部,大小运输车辆40余部,没有一个人愿意搬迁。然而,在这次拆迁中,村民需全体搬迁。任务下来,镇上开始动员刘楼村搬迁,徐虎带着村干部去看安置地,回来后,村干部说:“你把我撤了算了,不撤我,这个活我干不好”。

安置地在邓州市裴营乡,地质差,20公分土层以下全是石头,交通也不行。徐虎说,他也通过各种渠道向上汇报安置地不对等,看是否能调整一下。2010年初,相关领导让徐虎死了这条心,“安置计划由河南省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作出,2003年已作出,任何人不能改”。

顶住巨大的压力,香花镇开始对刘楼村采取分批次说服的办法进行疏通。动员前期,村民和乡镇干部处于胶着状态。“你去了,老百姓不见。夜里去了,天寒地冻,乡干部正在说话,老百姓冷不丁地用凉水泼你”。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徐虎带了68个批次的移民前往安置地考察后,终于做通了工作。徐虎感叹地说:“我们的老百姓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百姓!”

赵川也曾讲了一个故事。一位76岁的老太太,偏瘫。搬迁当天早上,儿子背着她,“她还说不想走,守着老窝算了”。但上了车,在迁往许昌的7个小时途中,拿着发的鸡蛋、火腿和水,老太太不吃不喝。“老奶奶喝点水吧”。“不行,还得上厕所,不能给大家伙添麻烦”。如此的移民,不能不让人动容!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0年6月28日,淅川县仓房镇磊山村移民开着自己的农用车,帮助转运搬迁物品。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1年8月24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的移民们,,把废旧物什送给不搬迁的亲戚家。


如果移民工作时一首歌,参与移民工作的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移民一样,都是这首歌的悲壮而感人的音符。淅川县直机关党委副书记马有志在前往向阳移民村的路上突发脑血管病,不幸英年早逝;九重镇桦栎扒村支书范恒玉为移民操碎了心,在移民新村建设现场工作室,突发脑溢血倒在地上,抢救了几个月后仍撒手人寰。大石桥乡张湾村支书章占芳做搬迁动员工作时,被误解的群众挖了祖坟。

曾为战斗英雄的老城镇移民干部安建成,分包着安洼村移民搬迁工作。2010年6月29日,当他指挥推土机平整货车入户道路时,推土机驾驶员无意中蹭了一户移民家的坟边。对方一把揪住安建成的衣领,不由分说抡起巴掌就打。之后,几个人一起对他进行撕扯。虽经领导和周围群众一再劝说,但对方依然不依不饶,破口大骂,非要他在祖坟前磕头赔罪。为了移民工作的大局,为了搬迁的顺利进行,安建成强忍住内心的委屈和眼中的泪水,到对方祖坟前添土、烧纸、放鞭炮,并当着众人的面,甘愿跪下双膝,在坟前连磕了三个响头……

搬迁期间,淅川全县共组织服务队300多支,出动人员45万余人次,车辆10万多台次,并创下了搬迁7批1146户5236人的共和国水库移民单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纪录。

南水北调作为持续半个世纪的“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给淅川县带来了三个“史无前例”:移民搬迁规模史无前例,中线工程淅川总动迁移民40万人;移民搬迁强度史无前例,两三年时间里淅川以每批1.08万、6.5万、8.6万的密度迁出16万多人,在世界移民史上前所未有;搬迁难度史无前例,50年漫长移民史遗留的伤亡、财产损失补偿问题,各种原因返迁的老移民占三分之一,都在这最后的三批搬迁中解决问题。

南水北调淅川大移民是一曲壮歌,而这首壮歌却没有尾声,因为这刚刚搬离故土家园的“淅川人”正在经受着新一轮的煎熬与考验:他们的生活与生命所对应的环境需要适应和融汇,所携带的文化乃至文化心理需要重新得到体认和建构。悠扬的丹江号子以及“疯秧歌”已经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和舞台,古老的楚文化缺失了一处硕大的“缺口”,簇新的生活空间、风情与韵律将重新萌发。

祝福他们!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1年4月12日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的一位移民站在村卫生所前。

2009-2011淅川大移民:继1959和1966两次移民后再次大规模搬迁

2010年6月21日淅川县盛湾镇马山根移民村搬迁现场摄影人给移民留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